王鹏翔 | 论语通解009--民德之厚

学而篇  · 归厚 

原  文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曾子说:“对亡者之礼能谨慎对待,追思已经逝去的祖先,这样能使得百姓的道德趋于厚实。”

【通解】“慎终”,“终”以丧礼言,老死曰终,生命终结,无以复返。如何对待丧礼,关乎人伦孝道,所以不可以不慎,慎者谨慎,诚与谨为同义。父母离世,子女哀戚不已,以尽其礼,是为慎终。父母是生我、养我、育我的人,是他们给了我生命,如今就要离我而去,今生再也无法相遇,哀戚戚,悲痛不已。泪涟涟,不忍别离。此情之真切,无以言说,惟有这最纯的情,最肃穆周备的礼为至亲送行。心之哀戚,行之谨慎,谨慎非是刻意而为,实乃真情流露。

“追远”,追即追思。远者久也,父母祖先离世虽久,子孙孝心始终不改,时时感念,诚心可鉴,以祭祀之礼缅怀。

慎终追远是孝心的延伸,亦为德性之本源,人能不忘父母祖先的恩德,必不忘兄弟朋友之情谊。家国天下的情怀于丧祭之礼萌发,人性之真善美于此得以延续,人皆为父母所生,同根同源,只要人性中还有孝,只要人性中还有恩,求仁者能得仁,纵使无所向学之人,亦能坚守人性的最后底线,不敢行违背人伦之恶事,是为民德归于厚。

儒家不主张人死之后有灵魂的说法,更不设宗教,但是对丧祭之礼尤为重视,只重视丧祭之礼,此乃生者对逝者情感的寄托,其情之真,其意之切,是为仁性之源头。孝悌为仁之本,葬礼是孝道最后的表达方式。此时,真情显发,毫无功利。祭礼者,明知逝者已逝,仍不忍心以逝者待之,此为不忍之心,亦为恻隐,于逝者尚且不忍,于生者亦能以友善相待。儒家虽不肯定人死有灵魂的宗教之说,但以祭礼为媒介,设教于人心,教人以不忍,化民德以归厚,实在是人文宗教之初端也。

曾子时,礼教愈发衰落,民众薄亲人而远父母,因此以此言劝谏在位者,即使有完善的刑罚,若民众不能心存孝心,不能慎终追远,社会无法真正的和谐,人的品德也不可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于此今日,丧祭之礼更无法与曾子时可以相比,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重视丧礼,更不重视仅有的清明祭祀之礼。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的训言已近消亡,不复存在。时代若要使得民德归厚,必先重视丧祭之礼,如若不然,则人心无处安放,礼乐必然崩塌,凡有志于与圣学者,于此不可不慎,不可不以身表率。

【按语】孝悌者,德之本。父母祖先者,人之本。孝悌者为务本之行,丧祭之礼乃不忘本之行也。人不忘本,其德自归于厚,以至归于仁也。

逝者尽以礼

祭祀诚为义

感念先人德

归厚涉大利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 | 论语通解009--民德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