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48:仁不可为众

图片发自App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离娄章句上下》,其中对“天下有道与无道”引伸出“仁不可为众“颇有感触,孔孟都对天下有道与无道做了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就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孔夫子的观点看:天下有道的标准就是看礼乐征伐出自何处?出自天子,那么就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如果出自诸侯,那么就乱套了,就礼崩乐坏了,就是典型的天下无道了。而孟子的观点是:天下有道,关键看仁德大小,小德性服从大德性,小贤自动服从大贤;天下无道,看暴力的大小,小力量服从大力量,弱小势力服从强大势力。孔子与孟子针对天下是否有道的论述,表面不一样,本质上是一脉相成的!天下无道之时,就是礼崩乐坏之时,就是社会次序混乱之时,就是以暴力决定一切的时候,道德、仁义、社会次序、传统权威都统统遭到抛弃的时候。如果要结束这种天下无道的乱世局面,必须效仿周文王施行仁德之政,因为“仁不可为众”,仁者天下无敌。

      原文如下: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大意是:

        孟子说:“天下太平时,道德水平低的人听从道德水平高的人,不太贤明的人遵从贤明的人;天下混乱的时候,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驱使,势力弱小的被势力强大的驱使。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顺从天意者就生存,违背天意者就灭亡。

      齐景公说:‘既不能号令他人,又不听命于他人,就会走投无路。’于是只好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往吴国。现今的小国虽然想效法大国却不愿意听从大国的命令,就好比学生不愿意听命于老师一样。如果真的对受他国之命感到羞耻的话,不如效法周文王。如果效法周文王的行为,大国只需五年,小国只需七年,就能统治整个天下。

        《诗经》说:‘殷商王朝的子孙后代,人数众多,不下数十万。上天既然命令他们必须臣服于周王朝,于是他们都去臣服于周王朝。天命是变化不定的,你看现在殷商那些曾经的大臣、那些杰出的人物都在宗庙里,操演着祼献之礼,辅助周王在京城举行祭祀大礼呢。’孔子说:‘如果施行仁德之政,即便面对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敌人也没有什么畏惧的,因为只要国君喜好仁德,将天下无敌。’现今想要无敌于天下却又不依靠仁德,就好比要解除炎热却不用凉水冲洗。《诗经》说:‘有谁能解除炎热却不用凉水冲洗?’”

个人看法:

        孟子通过殷商与周国力量对比,发现,最终周征服殷商,绝对不是依靠强大的武力。人口众多的国民,而是周文王施行仁德之政的缘故。可以想象,商纣王残暴统治之前,整个殷商王朝还是一片太平盛世,贤德之人辈出,老百姓对殷商王朝有长久的归属感,可是到纣王时期,出现了违背天命的现象,纣王残暴统治,天怒人怨,时间一长,把天底下老百姓全都得罪了,就在这个时候,周文王抓住时机,以仁爱仁德之名,三千虎贲之兵出征“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像一把烈火将人民心中怒火点燃,把纣王朝推翻,一统天下!三千虎贲兵对阵数十万殷商之众,为何能够胜利,就是得民心,就是因为施行仁德之政,因为“仁不可为众”,仁者天下无敌。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48:仁不可为众

2018-7-11 上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感言集之48:仁不可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