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非对称风险》第19天

第18章 如何对理性保持理性

1、为什么用信仰去评判一个人是非常愚蠢的?(打嘴炮很廉价!)

答:首先,只有站在进化的角度上,才能评判一个行动是否合理。当我们考虑宗教问题以及古代迷信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发挥什么作用,而不是把信仰严格地定义在认识论的范畴内。

其次,信仰无所谓是否理性,理性只存在于行动之中。信仰只是廉价的空谈,当问题停留在思考层面的时候,思考过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扭曲,这样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第三,用信仰评判一个人是不科学的。信仰本身没有特别不合理的地方(因为它们可能是对环境的适应,也可能是生存的捷径,抑或对其他事情有帮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信仰就是其字面上的意思,无关对错,亦无其他隐喻。在现实生活中,信仰是做事的方法,而非最终结果。

第四,一个人究竟是神的信徒还是无神论者的主要依据是二者的行为,而不是他声称的信仰或其他装饰性的事物和象征性的标签,这些都不重要。

总而言之,信仰有装饰性信仰和其他信仰,装饰性信仰就是打嘴炮,属于光说不做的假把式。那些拥有装饰性信仰的人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风险共担中。而其他信仰将被付诸于行动,要求人们承担风险,他们在实践自己信仰的过程中会犯错,会失去某些东西。而装饰性信仰不愿意承担风险,这是二者的真正差异,所以不能仅仅用信仰来评价一个人,要看他们愿意为这个事物承担多大的风险,从而揭示ta他们对该事物的信任程度。

2、为什么当某些错误代价很小,主动去犯错反而是理性的?

答:因为事实上由于存在“偏差与方差互补机制”,经常“犯错误”反而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因为错误会给你带来新的发现,例如许多药物都是意外被发现的,如盘尼西林、伟哥等药物。

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前提是各物种是否置身于“风险共担”中参与大自然的进化选择,如果这些错误对我们的进化是有利的,那这些犯错就是理性的。

除此之外,我们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理性,因为理性并不是那些可以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的因素,理性只有一个内涵:帮助生存,避免毁灭。

3、为什么我们不关心别人说什么,只关注他们做什么,以及是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才是更明智的?

答:首先,只有当我们不去关心别人说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关注他们做什么,以及他们是否都全身心投入其中。

其次,只有人们相信并遵守某个信念,并在此后的随机性考验中存活了下来,才能说明这个信念是理性的,才能说明他们在说和做当中参与到风险共担之中。因此,我们对迷信不要标签化,部分迷信当中的预防性原则,恰恰是理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三,但是,对于一些专家或者基金经理,我们不要迷信他们所说的,而要看他们的具体行动,是否将自己置身于风险共担中。因为“你愿意为一个事物承担多大的风险,揭示了你对该事物的信任程度”,就是看这些专家或者基金经理是否购买了他们的推荐的投资标的,如果专家或者基金经理没有购买他们说的投资标的,那他所说的就不可信任,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愿意参与到风险共担之中,抑或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

4、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答:理性并不是那些可以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的因素,理性只有一个内涵:帮助生存,避免毁灭。

思考:

宗教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建立尾部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管控风险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宗教仪轨和教义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传授和执行,这样就能帮助部落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如果人们相信并遵守某个信念,并在此后的随机性考验中存活了下来,那么这个信念(及其对它的遵奉)就是理性的。因此,任何妨碍个人、集体和部落生存的东西都是不理性的。

宗教之所以能够存在那么多年,它也是经过林迪效应检验的,林迪效应能够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

事情的发生未必都是有起因的,但事物能幸存下来必定是有原因的。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不是信仰本身存在了多久,而是信仰某种宗教的人活了多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非对称风险》第1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