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透」新区楼盘项目的价值研判

地产离不开地,买房子的人,选房先从选地段开始。


新区项目,地段具有复杂的辩证性:

A面是:因为没有呈现,所以地段的优点不成立。

B面是:因为没有呈现,所以地段充满想象力。


被市场认为是A或是B,几乎能决定一个项目成败。

面对新区项目,作为一个乙方文案/策划,在前期定调、中期创作时,

当头大难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只有一个:地段价值的研判。

01.三种套路

房地产行业最大的股东,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费,占了房价的40-60%。大多数开发商的毛利只有20%。

因此,在土地的经营开发上,行政力量拥有垄断性话语权,在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本里,常见的规划方式分三种:

TOD/SOD/AOD

并搞出了一长串的学术定义。


结合现实,我们一个个来翻译。


1.1、TOD =先修路

T的意思是交通,通过交通来引导发展。

因此,新区项目,先看旁边有什么路。

是主干道,还是次干道?纵轴还是横轴?枢纽还是无停靠?

高架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都算,轻轨、地铁,甚至航道也行。

尽量在城市交通体系里,挖掘项目的可达性优势,拔高升华道路的效用和意义。

最直接简单的干法,把路名拿来当定位,加一些定语状语,就可以了。


比如:

最后的xx路

压轴xx路

定鼎xx路


当然,也可以延展一下,用路来定义社会阶层:

XX路,核心圈

执掌XX路,XX大人物


像这么干,也要有前提。

至少该道路在本地要有认知标签。(比如南京路、淮海路之于商业)

至少该道路能满足一定的交通承载量。(比如>6车道)

如果是高架(环线、绕城)、高铁,另当别论,需要研究的东西更多。


1.2、SOD

狭义上是:行政中心搬迁。广义上是:基础设施先行

S的意思是:服务。无论政府,还是校、医、园、购,都是service,为人民服务。

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丑陋建筑的,成都新行政中心,花瓣,就是成都城南SOD开发的典型。

中国大量的二三城市,在过去10年,走的也是这条路。


经典的卫星城滚动开发模式。

行政中心迁了,才有公务员的搬家,公务员以通勤需求现身说法,带动广大市民争先搬家。

尤其是二三线,公务员是楼市主力军。这个群体,投资渠道很窄,坚定的信仰就是,买房。

大多数公务员,地级的,一套市里,一套省会。县级的,一套县里,一套地级市。

如果是典型的SOD新区,形容项目,无非是以下词汇排列组合:

特区

政务

新都会

市府

百年

繁华心

1.3、AOD

A是预期,预期引导开发,意思是卖规划

主要靠市政不断释放规划信息,把价值预期拉上去。上限很高,但是下限极低。

良心点的,会先给建个公园、学校,至少能看见真东西。不要脸的,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在这个意义上,开发商和买房者立场是一致的。

因为土地供应被行政控制,行政之外,大家都是一条裤子,都要防诈骗。


地,要不要拿?房,要不要买?

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不止是看人口流动和GDP增长,还要研究很多东西。

比如:

产业结构沿革

建成区居住密度

先天地貌

周边土地性质

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税

上市公司数量

……

很多搞AOD的新区,开发商还是去了,没办法,只有这个地方有供应。

但他们也没指望画饼成真,所以干出高溢价产品,200平起的大平层,卖给轻距离重享受的富人。

20年前,招拍挂制度之前,还有种AOD模式:

上千亩的大块地整体批发给开发商,自己作主,文旅、康养、产城……撒开了随便搞,

对开发商的决心和资金要求也非常高。

现在偶尔也还有,但这跟住宅项目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巧的是,我就遇见过。


02.科学AOD

100万方的项目,野心是1000万方,几乎独吞一个新区核心腹地,

这需要实力、想象力、魄力,这样的开发商,全国没有几个。

为此,花了很多时间来准备策略,总算在逻辑上,做出了些许亮点。


我称之为:科学AOD

时间是2020年12月,某GDP6000亿,以汽车及周边制造的二产为支柱的三线地级市

板块内地广人稀,净地,全市最大人工湖开挖中。大地块约1000万方,规划为韩风城。

开发商拿到的地块,一期先拿了100万方。结构是商业街+公寓+住宅,商住比例1:1。


策略如下:

2.1、早饭=市场与市长的纽带

8万方商业街业态规划如下:

a.亲子艺术早教:有物理优势,隔壁两所学校。

b.康体美容:上有医美,中有康体,下有美妆。

c.餐饮:流量王,不解释。

d.跨境贸易:跨境电商试验区,迭代奥特莱斯。


10万方的公寓业态规划如下:

过渡居住:要学区、民水民电,吸引产业人口。

个创平台:文创、电商、短视频等小三产。

教培:联动商业街亲子业态,K12基础教培。(现在当然是不行了)

养老:旁边大公园,联动住宅=一碗热汤,投资客也会老。


核心思路是:

让本地人能先参与进来,有钱可赚。

在韩风商业街的形式下,内容交给市场经济去民主化细分。

2.2、中饭=城市职能发展趋势

城市职能=中韩产业,发展对标对象是惠州、烟台。

1000万方的地块,一定不止韩国,基于中韩产业多样化,朝RECP纵向覆盖。

好处显而易见:90%零关税+优惠原产地规则

带动产业有:包邮区的电商强上加强+教育、旅游、数据等服务贸易

2.3、晚饭=高帽子规划控制土地

第一个100万方的韩风做完,后面还有东盟10国、中日韩澳新,15个国家,一家一家去招商。

政治上,是国家形象主场。商业上,韩国能赚钱,我柬埔寨也能赚。

15国风情之下,城市生活一切领域,都是等鱼上钩。

即使第二个100万方开始换了开发商,后面还有800万方。

给土地定了调子的元老,未必没机会,市长看的无非是你的资金效率

扯一面大旗,韩风城改名:亚太产城自贸区

项目跟着喝汤:产城自贸综合体

03.套路之外


T/S/AOD,这三种都无法概括的项目,就得找需求了。

这种新区项目,需求从何而来?.

3.1富人搬迁

中国的规划,刻意规避产生富人区,10年前的伪富人区,环境老化已不可忍受。

泛富人群体,10年来,也在进化,通过阶层、年龄去细分,在业态、配置上还有不同需求,找,找到最匹配的。

3.2阶层洗牌

富人安逸陨落,草根勤奋上升。

比如:做年轻人服务生意的三产小老板。一二线回流原籍降维打击的互联网精英。

崛起了新贵,就有了新的需求。


3.3观念突变

以前,疫情加速了富人置换,是从2021开春就有的趋势。

投啥亏啥,世事无常,让家人住好点,才最实在。

未来,房产税可能是下一个观念转折点,得看具体执行力度。

3.4产业调整

贡献税收、GDP的地方,就有客户所在的地方。

每个城市产业结构,行业发达度不同,体制外的购房群体也不同。

泛泛地讲就是:三产越发达,需求越旺盛。

「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文讲透」新区楼盘项目的价值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