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做父母要远远的在背后带领,虽然你让孩子成了他生活的主角,他在前面走,但是实际上我们用价值观在引领他。
托马斯戈登的一个课程叫父母效能训练。全球所有的行业在上岗之前都必须接受一些培训,而父母这个职业,却没有人去培训,父母们实际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数时候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们都会备受责备,受到指责:“你没有把孩子养好”等等,其实父母不应该被责备,而是应该被培训。
                  第1章 不越界                        1.如果孩子发出很大声响,确实已经干扰到父母或其他人,那父母要负责任的告诉他:“爸爸妈妈想有一个安静的休息,声音这么大,我们没法休息”。做到不评判,坦诚自己的感觉。不是指责口气:“你怎么这么不乖。不应该这么做,这么做是错的”。其实没有对和错,关键在于这个情况下谁受到了困扰了。当孩子接受到尊重他才会去调整他的行为,这就叫做不侵犯,也不被侵犯。
2.很多时候孩子会做一些过分的或要求父母做能力以外的事情。这时父母会觉得我是父母,应该忍着无私一些,所以孩子会进一步的去试探,因为他们不知道界限在哪。最后会造成双方都受到伤害,到最后父母或孩子都会有种感觉是“都是因为我才……”所以要有有边界,做到不越界。P.E.T有一个概念叫行为窗口,比如孩子或爱人在外面有些不开心回家之后耍点小脾气或口气不好,这时我们就会说:你干嘛?你怎么回来就这样,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但如果我们很清晰的知道,有时候他人的一些情绪跟我没有关系,只是他自身遭遇到了问题。这也是一种界限。现在很多的人在生活工作中有很多的矛盾,因为别人说什么他都会觉得:你是在针对我,你是在说我。就是一个魔咒。所以做到不越界,不要因为自己过度的担心,或者是这种投射的情绪牵扯到对方的麻烦当中去,而应该知道谁的麻烦归谁来解决。给到对方或者孩子一些空间,让他的情绪流动出来,那么他们就会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爱是什么?——爱就是创造空间,让事情得以发生。能够给孩子一些空间感隐私感,其实有助于他们内在很完备、完善的去发展他的自我。现在很多孩子有空心病,他不知道要什么,什么都可以。就是所谓的“佛系”,其实这是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刚开始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父母说不要不可以,久而久之他会说你说了算,自己不去思考,没有了独立性,反而最后父母会说:“你看我这孩子都不独立不自主”,其实他已经被剥夺了独立性。
第2章不评判                                          1.所有父母认为孩子的不乖,其实背后都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父母给孩子贴上不乖的标签,这里面有一些不平等不够尊重的地方。我们很少会说一个大人不乖。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当我们有一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那我们可能就会通过行为来表达。其实应该去透过表面的行为,看到底下正在发生什么。如果孩子出现一些我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我们首先不能批判,要及时的表达,探究需求,解决问题。这种行为就不会累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双方都有一些未尽的责任。
2.有的家长喜欢说:“我的孩子懒,我的孩子没有自律性,我的孩子喜欢玩手机”,这里面的心理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习得了这种方式变成了习惯自我内化。第2个就是我去说你的错,你做的不好那我就是对的,我就没有错了。一个责怪孩子写作业写错的妈妈,其实自己还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因为当年在这地方受过挫,所以才会把伤痛投射在自己心里面,一看到这个现象发生,马上第一反应是分清责任。然后说一些推卸责任的话:“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现在很多父母本身没有长大,没有正向正面表达的时候,他就去指责孩子,有时还会越界,把孩子该负的责任也拿走,于是孩子变成了一个不会负责任的人。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所以很多父母有问题时处理方式有三个层面,第1层面是先分清楚责任,大量的父母是在分清责任这个层面上徘徊,然后才去解决问题,最后才是了解。其实应该做到先去了解,去倾听。
第三章负责任。                                    1.比如孩子干扰到我们,我们要有对自己负责任的状态,而不是去指责孩子。有很多父母在外面不开心,到家里把情绪发泄到弱小的孩子身上,自认为对孩子发泄比较安全。父母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发泄情绪和表达感受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2.现在很多的人对自己的失败有一个错误的归因。他们会说:“当初我没有听爸妈的话今天才会失败”。其实这个归因太简单了,实际上是你爸妈当年的教育方式就错了,你作为一个孩子本身没错,你可以很好的成长,他们的方法错了才导致你变成现在的样子。于是更加强版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错的更离谱。人其实都有一种自责的倾向,自责和责备他人其实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当我们越会自责的时候,我们也越会责备他人,所以就是说我错了我不对,这个反过来的另一面就总想去说别人错了别人不对。当我们对自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认同自己时,我们对其他人也放松了很多。当我们对其他人放松了的时候,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空间,就会更自主更独立更负责。
第4章无伤害。                                      1.收回标签性攻击性的语言。              因为贴标签的方式,对方或者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标签的方向去发展,有一种心理上的暗示——自我应验。这就是心理学的一个词,叫投射式认同,孩子会相信父母说的话,最后长成父母说的那个样子。
2.零惩罚零奖励的价值观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其实都是父母用自身权威实现的,这是一种外部的动力。我们希望孩子有一种内在动力,内驱力,自律。有一个概念叫做过度使用意志力,当我们没有内在内驱力的时候,要基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不乱的激励自我过度的消耗意志力。当外部的刺激不再成为动力的时候,它就懈怠下来。我们要用尊重来代替伤害,在尊重的氛围之下,孩子一样可以按照你引领的方向去走。
第五章    一致性                                    言行一致。很多父母会想:我夸他两句,他是不是就飞了。所以要鞭策他让他更好的努力。其实当孩子有些行为是你认可喜悦的时候,要及时去肯定表达这种感受,也是一种爱的传递。当一些行为错误不能接纳时要表达我不能接受,很多父母会对孩子用激将法,其实孩子憋着一股劲儿,他的内心完全失去动力,根本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养育的初心到底是爱还是恐惧?        所有的愤怒都来自恐惧。人对于自己毫不害怕的事,根本不会恐惧。有些孩子不穿衣服。父母说:“干嘛不冻死你”。其实这时候父母表达的是恐惧,因为他觉得孩子要是生了病,我就会有很大的麻烦。这来自于自古以来我们骨子里的生存忧患意识。其实我们都不是在生活,我们是在求生存,我们这一代人或许还挣扎在生存的一些边缘,但是我们的孩子值得去好好的生活。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特长、特质值得被尊重,值得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第6章    自我调整                                人的一些行为跟信念系统有关,行为符合我的感受就很好,不符合我的认知,我的感受就不好。我们要从我的感受倒回去看到这里头整个自己的认知系统是怎样的?有时候信念的东西改过来了,所有的东西像一个米诺骨牌一样全改了。有时候觉得孩子的这个行为让我非常痛苦,那我一定要找到真正让我痛苦的是什么。有的父母说有了孩子就不自由。那么要去自我探究一下,真的是因为孩子吗?一步一步去探究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到最后的结果其实是我让我自己不自由。很多的事情其实是我让我自己陷入在了角色里,我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人的心是弹性空间最大的地方,心眼小到可以连针尖都穿不过去,心胸宽广到宇宙苍生都能够放在心里。
身为父母活出自己然后成为真实的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祝福。活出自己的人生,自己过得精彩,孩子才能够轻松愉快,有自我觉知力的成长。因为他有一个榜样,他知道生命绽放成这样是可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