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和善,并保持界限分明?

为什么和善很重要?


这里有长远和当下两个层面的考虑。


从长远来讲,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崇尚对权威的绝对顺从了。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还会对自己的父母言听计从?我们是不是多少有点看不起那些不分是非唯领导马首是瞻的同事?我们读到的新闻、看的电影电视、阅读的书籍,是不是都在宣扬平等、尊重和个性?既然整个世界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变化,那种以威严恐吓和等级分明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不那么适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是一个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既不在权威下失去自我,也不会有了权力(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里)就趾高气昂,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和化解矛盾,那么如何和善的与家人相处就是他们的第一课。


8.jpg


站在当下,我们希望孩子能“听话”,也就是遵守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规范,安全健康地成长。各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最直接的事实,就是孩子“好的行为”其实是在孩子“感觉好”的时候最容易培养,而不是在孩子感到恐惧,被羞辱,被压抑的时候。要让他们感觉好,就需要温暖、平和、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什么是界限不分明?


当然,和善这种状态经常被误读为“好说话”,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家长没原则的退让,是不是就能达到和善状态呢?显然不是,这样的溺爱最后导致的是没有界限的亲子关系。


其实,界限不分明又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孩子分不清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有规则感的熊孩子。无数让人心痛的例子告诉我们,今天你不管教你的孩子,明天他就会被社会教训。家长如果在还没有产生严重后果之前不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则后患无穷。


9.jpg


中国本来是一个非常抗拒这种问题的社会,我们的传统崇尚严格的家教,但是近年来西方思潮涌入以后,不少家长把自由和个性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多少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熊孩子”。有关制定规则或者划清行为边界,在小步家长大学好习惯学院里有详细的讨论,大家可以去那里看看。一个简单的原则是,会麻烦到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快、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是越界的行为,应该被规范。


第二,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不分明,不知道什么问题是父母的、应该由父母解决,什么问题是孩子的、应该由孩子解决。相互之间永远都在越界、永远都在干涉对方的生活,并且因此觉得痛苦不堪。这种问题其实在中国的家庭里非常常见。


10.jpg


和善且界限分明,最难掌握的平衡?


《正面管教》的简·尼尔森认为,我们多数父母是在这样的三种状态之中:


桃子设计.png


以上三种状态显然都不理想,但是却被大多数的父母使用。研究表明,过度控制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得非常叛逆,并且更容易屈从于同伴的压力,因为他们不习惯独立思考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骄纵型父母除了让孩子缺乏必要的自律能力之外,他们还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失望、挫折等焦虑情绪必须不计代价的予以避免,因此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加害怕面对痛苦、很难做到坚韧。


11.jpg


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够走出这样的控制或骄纵的困境,但结果却是走进摇摆的陷阱。所以以《正面管教》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家庭教育理论,都在倡导 “和善而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亲子关系:


1.“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我们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2.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3.倾听、共情、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再次强调,具体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在于亲子互动的方方面面,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语言习惯、奖罚习惯、规则的建立过程等等都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这层状态。不过第一步,是从内心认同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最有利于全家获得长期幸福的关系,这将成为你学习和改进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做到和善,并保持界限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