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即生命力

图片发自App

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精神分析有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这种感觉——即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孩子因为有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天然地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从而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即便释放,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就变成二元关系中的热情。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人际关系中尝尝伴随着攻击性,尤其是基于权利的工作关系交往。攻击性在关系中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也需要将攻击性产生的破坏性去有效的转化。

一位朋友的认识是,攻击性犹如黑色能量和黑色垃圾,他个人觉得面对攻击性这些黑色能量和黑色垃圾时,他更容易选择回避,而不可能将自己有限的能力和精力去化解这类攻击性。当这种攻击性已经在个体交往中多次触及到了他的原则和利益时,就一定会选择比面临的攻击性更为强大的力量去挑战。或许这就验证了“每个人都具有攻击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比攻击性更为可怕的破坏性。当在做转化破坏性、去毒化的工作时,就是在将死本能转化为生本能,将死亡恐惧转化成生命力。

这种转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是一朝一夕的能力改变。攻击性,就是带着主体感展开你的生命,需要从一生的尺度来看这一点。

实际上,我们许多人会一直隐藏与生俱来的这种天性,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总觉得一旦表达攻击性表达愤怒,就会伤害毁灭对方。其实并不会。隐藏攻击性,只会伤害自己。

之前听过一个怪物的说法,我理解,所谓的怪物,其实就是我们真实的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堪。怪物是我们的生命力,只是暂时没有被照亮的生命力。

图片发自App

因此,真正的包容并不是隐藏自己的攻击性,而是先活出攻击性,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的同时给对方一个信心,我们可以在关系中真诚的暴露自己,充分的表达自己,活出真实而不压抑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攻击性即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