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

《超越感觉》这本书里讲到,人的出发点(视角,perspective )会影响思考与判断,然后引用了另外一本书里的内容,说人大抵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iam not  OK,and you are not OK

iam not  OK,and you are OK

iam OK,and you are OK

iam OK,and you are OK

想想看,就是这样的。在我们年纪还小的时候,面对这个被大人们占领和主导的世界,再看幼儿园的小朋友,当然就是第一种情况。即,“iam not OK, and you are not ok. ”当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面临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得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稍不注意,就终生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穿梭:

iam not  OK,and you are OK

iam OK,and you are OK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第四阶段

iam OK,and you are OK

根源就是: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见不得别人好”,这里的好是指整个状态,包括“变得更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则是指“见不得别人的好处或好的地方”。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因为存在不好的地方,所以搞得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我呢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因为要比出胜负、分清好坏,所以,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上,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上。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盲人”而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阉割,结果是:“永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上”。

所谓双重标准就是这样形成的: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自断“后路”,停留在第二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在期间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第四个阶段。

然而,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你才能知道这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所以你所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多太多了。

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ok ”。在这样的时候,就要启动自己的学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