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常操练,人文工具相统一——东城区高年级阅读课例观摩活动心得


5月12日下午在许州路小学举行了东城区高年级阅读课例观摩活动,一节是周霁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节是崔哲楠老师执教的《那个星期天》。


作为一篇文言文,周霁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由辩论赛导入,继而出示三个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地方圈出来借助注释或者询问同学老师。2、再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长句子时读出停顿。3、以小组为单位,想想两小儿辩论时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周老师带领学生在读中正音,读好停顿,在读中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特别是在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时,让学生独立设计表格梳理观点和理由,意图学生既能理清故事思路又能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谈谈从两小儿身上学到了什么。

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和单元教材的整合来说,周霁老师可谓是用心良苦。这节课开头由辩论赛导入,意图与本单元口语交际“辩论赛”相契合,让学生从古人的辩论中获取一些辩论的方法,为开好辩论赛做准备。另外就是周老师在学生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时,反复在强调两小儿辩论的依据,意图让学生能从中体会“两小儿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观点的方法”。想法是很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感觉老师的讲授过多,比如学生对字音的把握,学生对停顿的把握,学生对意思的理解,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课堂生成自然发生,老师再做以指导。另外我觉得作为六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读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如何读好停顿”“如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这些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老师应提前了解学情,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才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正如赵蕾老师所说要弄清楚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结合自身对文言文的教学,我提出一些不大成熟的建议:1、学生初读时,除要求读课文外,也要读注释。这样学生在初读后就能对文言文的意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在学生朗读时,让其他学生指出朗读停顿是否正确,并说出这样停顿的理由。3、在读好文言文停顿和理解意思时,应联系前面所学文言文的方法或技巧,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前勾后连,把所学到的技巧经常操练,达到内化于心。比如停顿的小技巧,当句子中出现“谁+怎么样?”时,在姓名的后面停顿。如“光/持石击瓮”“胤/恭勤不倦”“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女娃/游于东海”等。再比如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从三四年级时就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等。如《两小儿辩日》中的“辩”“故”“决”,就可以运用组词语的方法来理解。4、在学生大致了解故事意思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让学生对故事有整体的感知。再进行分角色朗读,在角色朗读中体会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创设辩论的氛围演一演,读出两小儿的语气,读出孔子的谦虚。最后我觉得一定要出示“两小儿辩日”的科学知识,或者让学生课下查找,真正弄明白这种现象。再或者预设课堂上有同学能够解释清楚,这样就更好了。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过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地落地生根。


第二节《那个星期天》是习作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表达真情的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崔老师让学生在掌握生字词后,又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顺序。接着就是本课时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作者是如何表现心情的”。此环节,崔老师重在引导“抓关键词句”“对比朗读”“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与作者的心情产生共鸣,并初步了解作者表达真情的方法:“具体的景物,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独白,具体的事例”。整节课崔老师教学语言简洁有效,学生主体地位突显。唯一感觉欠缺是就是怎样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心情变化,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个小男孩刚开始是如何的满怀期待,后来又是如何的悲伤失望。史铁生的散文很美,语言很美,虽然这是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主要承担的是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但同样也承担着传达人文情感的作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在传授方法的同时,多些语文的味道,多些文学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瞻前顾后常操练,人文工具相统一——东城区高年级阅读课例观摩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