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层次‖】(三十九)深度‖《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解释+扩延思维

39

第三十九章原文

第三十九章原文

第39章 贱为贵本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①;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②;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③。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④;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⑤。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⑥、寡⑦、不榖(gǔ)⑧。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lù)如玉⑨,珞珞(luò)如石⑩。

【注释】①一:这里的几个“一”,指的是“道”。

②以:因此。以下几个“以”都作“因此”解。

③正:首领。④歇:灭亡的意思。⑤蹶:跌倒。

⑥孤:孤独无助的人。⑦寡:寡居之人。

⑧不榖:凶恶不善的人,与孤、寡均是贱称。

⑨碌碌:美而坚的样子,形容玉的华丽。

⑩珞珞:坚硬粗劣的样予,形容石块的坚实。

【翻译】从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晰明亮;地得到一而安宁稳定;神得到一而灵验有效;山谷得到一而充盈有生机;万物得到一而生长发育世世不绝;诸侯和君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保持清晰明亮,恐怕就会崩裂;如果地不能保持安宁稳定,恐怕就要塌陷;假若神不能保证灵验有效,恐怕就会消失;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机,恐怕就会枯竭;要是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就会灭绝;若是诸侯、君王无法保持清明恬静,恐怕就会被推翻。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去夸赞称誉的。所以有道的人君不应追求美玉般的尊贵华丽,而应像石头那样朴质坚忍、不张扬。

【扩延思维】一就是从无演变成了有的过程,天之有为轻为清,可谓虚轻;地之有为重为浊,可谓实重。入虚处实,虚实共体是谓神,等等都依托于“一”而存在,所以谓之得一。一为太极化生而来,带有强大的正能量正面的力量,所以“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君王、将相掌握了正能量拥抱着正面的力量,天下自然的就得以归顺安定了。

老子先举得“一”的例子,接着又例举了将“一”致之的后果,“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如果“致之”就是说丢掉了“一”,也即是说偏离了“一”的本源根本,太极即偏于阴面而生,那么即会造成了反面的力量,负能量充撤世间,那就会产生朱多危险,“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负能量所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所以君王以低贱的名称而自称,就是在时刻警示自己不要离开了根源,无必要受人们的称赞,要把富丽堂皇美玉般的的尊贵美丽的东西丢掉,而应该像石头一样默默无闻的,朴实坚忍的的做事。这样始终依托“一”而运行的“道”才能长治久安。

读了本节要明白的道理是道的无常,物极必反的真理。正反两面是不断循环转化的,太极就是阴阳的互相循环转化,阴极而损阳,阴太过而生化出浊重之气则损阳,阳极而损阴,阳太过而生化出燥火之焰则损阴,阴阳纠缠不清而生化出风湿之气,阴阳俱损,而呈疑重不捷(沉重不灵活)之态。阴阳如果各行其道,而和气则生,天则清朗,心则清明,神则聚体,神聚则定。心定才能化生正能量,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这是依托了“一”才能各行其道的真理。我们要学会去接受负面情绪,然后用“定”去化解它将它变成了正面情绪,为我们学习生活作为指导。

【课外阅读】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韵|‖层次‖】(三十九)深度‖《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解释+扩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