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元

        元朝(1271——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忽必烈建元》

        忽必烈的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1258年11月29日,根据蒙哥的旨意,忽必烈在开平东北行祭旗礼,正式出兵南下攻宋。1259年8月2日,忽必烈率军抵达河南汝南后继续向南宋进发。忽必烈统领中路军渡过淮河,攻入南宋境内,随后一路向南,在湖北开辟新的战场,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

        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蒙哥有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高原而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大汗位。忽必烈则说;“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11月17日,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下大将继续围攻鄂州,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

        阿里不哥作为幼子,已经成为蒙古帝国本土上的统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营。作为蒙古地区的统治者,他准备在蒙古召开库里勒台,以确保他被推举为大汗。而忽必烈抢在阿里不哥之前行动。他率军从武昌北上,在中原的开平上都府(位于今察哈尔和热河之间的多伦诺尔附近)建大本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蒙古统治者自成吉思汗起,直到元宪宗蒙哥时,一直没有像中原正统王朝那样建立“年号”。忽必烈于1260年3月践祚开平。5月,即按照中原皇帝的惯例,建元“中统”五年后改年号为“至元”。这即反映了他即位以后的“祖述变通”或“政事变通”,又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示人君万世之传”。其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命,显而易见,这也是他不同于以往蒙古诸大汗的特点之一。可以说,忽必烈是按照中原封建王朝的模式改造蒙古帝国迈出成功步伐的首创者。


                                《郭守敬修订立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任用汉族的读书人,让他们筹划朝政大事。其中有一个人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还对数学,天文,水利等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郭守敬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郭守敬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才。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没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他很有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摆空架子吃闲饭!”召见以后,忽必烈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过了两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那里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到了西夏,经过详细勘察以后,发动民工疏浚了一些原有的渠道和水坝,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时间,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的生活都改善了。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和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都算不准。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混乱。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和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原来,从开封运来的一架观测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了,得不到可靠的数据。于是,郭守敬就设计了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起来不方便,便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议。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

        经过王恂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量点。最北的测量点在铁勒(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量点在南海(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时间,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了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商人。他小的时候,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1249年的北京),并朝见了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国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在东方旅行的见闻,而后,小马可.波罗对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

        1271年,即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带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着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发生了意外事件。当她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趁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都不知去向。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等了两个月也没有遇到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和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和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新疆。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以及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来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北部的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里,人情。回到大都后,再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对中国充满了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名叫阔阔真的蒙古公主从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元史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则认为,在元朝供职的17 年间,马可.波罗常被忽必烈派到各地执行机密任务。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从那以后,中国和欧洲,阿拉伯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知识传到中国;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也在这个时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另一个大发明——造纸术,传到欧洲的时间要更早一些)。


                                    《红巾军起义》

        元朝末年,河南,江淮一带有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宗教,叫白莲教。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元朝政府调派了15 万民工修治黄河,但官吏克扣太狠,民工们饥寒交迫,怨声载道。白莲教首领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于是韩山童聚众3000人发动起义,对外宣称自己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

        韩山童,刘福通选了个日子,祭告天地。大家推韩山童做领袖,号称“明王”,并约定日子,在颍州颖上起义,用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标记。有人走漏了消息,官府派兵士把韩山童抓去杀害了。韩山童的妻子带着他的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

        刘福通逃出重围,把约定起义的农民召集起来,攻占了颍州等一些据点。因为起义兵士头上裹着红巾,当时的百姓把他们称作“红军”,历史上把他们称作“红巾军”。不到十天,红巾军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韩林儿,刘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权以后,兵分三路出师北伐。三路北伐军先后失利,汴梁又落在元军手里。元王朝又用高官厚禄招降了张士诚,刘福通保护“小明王”逃到安丰后,受到张士诚的袭击。1363年,刘福通在战斗中牺牲。北方起义军经过十二年的战斗,最终失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