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论语:厌学怎么办?孔子教你管用的一招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育一个人,没有到他自己对憋在心理的问题思考很久感到痛苦的时候不要提问启发他,没有到他话到嘴边,组织不了语言来表达求知的感觉时,不要跟他说明白。解释一个道理却不知道举一反三的人,就不要再继续跟他解释了。

孔子作为教育界的圣人,他的教育方法和当下流行的有所不同。现行的老师在课堂上非常的辛苦,急匆匆的把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学生还没有想到的问题也超前解释,唯恐遗漏考点。学生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充分体现了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这种灌输式教学用“教”代替了“问”,用“解释”代替了“思考”,教授出来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缺乏主动性,失去了教学启迪智慧的意义。

鸡蛋要孵开的时候,小鸡已经成型了,他在蛋壳里面憋的难受,就会拼命的从里面啄蛋壳。外面的母鸡看到了,知道时候到了,就会帮助小鸡从蛋壳外面“啄”一下,这样里外同时施力,小鸡就孵化出来了。

如果母鸡不等小鸡在蛋壳中有反应,为了让小鸡早点出壳,就冒然提前把壳啄开,那么小鸡就很有可能没命。如果外面的母鸡看不到小鸡破壳的动力,不帮忙啄开,小鸡能量太小也有可能在壳里憋死。

小鸡破壳而出的自然过程就类似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孔子又说,一个桌子有四个角,老师讲明白了其中一个角,学生如果不能自己动脑筋推演明白其他三个角,那就说明根本就没有理解第一个角,真正的理解是会举一反三,自行推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不必再去解释,更不要再往下讲其他知识点了,因为继续下去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茫然和痛苦,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认知天性》里说,大脑脑回路的建立是要产生摩擦的,大脑使劲想了半天,无论是否想出结果,都会锻炼到大脑,都会有收获。如果老师“好心”为了学生少走弯路、省去思考的辛苦,直接“填鸭式”的告诉学生答案,表面上看学生知道了答案,但是他的大脑能力并没有通过思考提升,这种教学收效甚微。所以孔子建议,如果孩子听不明白,就不要再讲了,让他自己回去思考。只要孩子自己发自内心的想知道答案,他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探索出答案。

我们要坚信,孩子有向往学习、求知若渴的本性,这是人类几千年生存繁衍中基因自带密码,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厌学,成年后放弃学习,因为他们内生的思考能力和意愿已经被长期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压抑、破坏了。

教育不是注满一盆水,而是点燃孩子内心的那团火。所以父母、老师、社会 要做的应该是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兴趣,热爱自己的人生,让他们自己主导成长的路径,释放他们求真求实的天性。下次你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时,家长自己先学习,你自己都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有价值的事情,孩子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说明你用错了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一句论语:厌学怎么办?孔子教你管用的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