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本草》,从植物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学、气候学、天体力学、化学、生命科学、分子学、微观生态学、病理学等不同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中华新本草》的面世和推出必是中医药复兴的一面旗帜。
一、 《中华新本草》阐明了本草医学的科学观。
新的医学观本草医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最具实践性,最具检验性,最具重复验证性的学科。它的重复验证性不仅包括了同一类疾病的治疗、同一类本草的性能、同一个人疾病治愈的经验和方法的验证,也包括了中医理论思想、治疗手段、治疗行为、治疗效果、治疗群体等整体性的验证。因此,本草医学最突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来自于人类真实的生存和生活实践;无数的先人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以真实的、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社会的、群体的、个体的亲身实践,不断地重复验证,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和检验,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虽然也有许多个人应用失败的情况,但那是个人能力和医学知识的不足造成的,不能够以此怀疑本草医学在基本思想、方法理论、实践检验等整体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草医学的科学性还在于其无论是药性药理、病机病理、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和变化,有着无数的因种,无数的可能,无数的结果,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恒变,诸般法象,因循相果。故中医药学是一门综合性最强,最为复杂的科学。
从文明的进步来看,科学技术及诊治机具的发明只是医学进步的手段,它弥补了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的不足,发展了人们对疾病诊断的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思想的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不姓“西”。从“西医”的治疗理念、方法、手段等来看,都是医学外科的属性和范畴,本质上它就是医学外科内容,是本草医学的外科繁荣发展形式。从药物的发展来看,各种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药等人工药物都是以本草药物为基础和来源的,要么是直接从天然药物提取而得,要么是对本草药物的功能开发生产而来;它们都是本草药物的一部分,是本草药物的科学形式。因此,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等具有根本的统一性。医学本一家,不分中和西。这就是新的医学观。
二、 《中华新本草》阐述了本草药物性能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
长期以来,从《神农本草》到《证类本草》,到《本草纲目》等,药物学知识始终停留在经验传承的层面,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经验总结和记录;对于药物性能产生和形成的机理鲜有论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华新本草》从不同学科对药物性能产生和形成的机理与原因,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阐述,提出了本草药物及其性能特征是环境产物的观点,是阴阳并生相育,时空赋予的结果;从宏观上论证了,各种道地药材都是由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及其产生的力与运动的大的环境决定的;为道地药材的生产管理和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和理论根据。
三、 《中华新本草》创新发展了新的药性理论、配伍思想和应用方法等 。
《中华新本草》将本草药物的性能从“四气五味”发展为寒热、润燥、味道、气嗅、颜色、趋势、法象等七个部分;阐明了药性药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共性和特性等对立统一的规律。
在继承传统七情配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配伍理论和配伍方式。强调在药物应用上,要坚持药性药理的完整观、系统观,要在明白病机病理、药性药理的基础上,根据理、法、方、药确立的总体思路和法则,辩证施治,辩证用药。指出配伍不是药性相反的零和游戏,也不是药性相同的叠加效应,而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各种吸收、代谢和酶化作用的共同效应。阐明了“十八反”和“十九畏”的提法和观点缺乏理论根据和科学验证,不应当作为用药的原则和根据。医学的最大特征是实践性,要尊重中医科学发展的规律。
四、 《中华新本草》对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了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思想只是在春秋时期才逐渐形成的一种阴阳理论,是阴阳理论的一部分。因此,“阴阳五行”及其派生的“五脏六腑”“五运六气”等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不能够把它看作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东西。二是创新发展了藏象理论。根据人体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七脏五腑”“六恒九窍”的藏腑理论,以及先天表里和后天表里论、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论、精华脉和淋巴脉、生理运化思想等。三是创新发展了经络理论。明确了穴位、经络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经络及其穴位的生理属性,阐明了经络系统的组织构成及其分布。四是提出了新的病因病理论。即“六因致病”理论: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劳作因素、触碰因素、气候及环境因素、先天及衰老因素。世界病相万千,原因各种各样,但归根结底,无出这六种因素者,或者是其相互叠加所造成的。
五、 《中华新本草》从微观量子和微观生态的视角阐述了药物的性能机理 。
它提出了疾病的系统论和生态概念,指出疾病和健康都是一种微观生态环境。从生命科学、原子学、细胞学、电子学、化学等不同方面,阐述了元素、矿物类本草的性能及其原理。分析了各种生物制药和化血药物都来源于自然药物,都是以本草药物为基础,是自然药物的科学形式。
六、 《中华新本草》创新发展了本草法象理论和思想,使之成为科学的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了分类法象的药物分类标准和体系。
从生命的存在与变化的同质性、生理功能与结构的同质型、环境为母,阴阳相生的生态性等方面,提出了生理特性法象、质地结构法象、生态环境法象、分类法象等理论。
七、 《中华新本草》阐述了新的本草观
它 论证了本草药物及其性能的物质观、意识观、生命观、生态观、时空观、天人合一观等,指出本草药物和人类生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的存在;人类当爱护自然,尊敬万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就是维护健康和幸福。
八、 《中华新本草》发展了理、法、方、药的思想和理论从药性药理和病机病理相互适应性出发,分析了本草药物的性能特长及其适应病症的病机病理;阐述了辨证论治、辩证用药的关键在于明晰病机病理。
九、 《中华新本草》对本草药物的毒性提出了新的认识观指出用量是影响毒性的第一因素,也是疗效的关键;阐明了毒性和药性的统一性。构成毒性的药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体不需要;二是较小的用量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凡是药性比较强,比较峻烈的药物,都必有特殊的性能和作用,是治疗危急病症、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道法为本,辨证论治,辨证用药,方是安全用药的最高境界。
十、 《中华新本草》提出了新的本草历史观指出本草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发生发展的,论证了本草医学的复兴和发展始终是人类医学的主体和方向。
十一、 《中华新本草》列举有大量的医案和实证 《中华新本草》知识丰富,内容新颖,论证严谨,结合实践列举分析了大量医案,并附有50个真实医案;是从医行医和居家健康生活的必备之书;也可以作为中小学、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或参考书目。相信其必将在推动中医复兴和医学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丁凌波(道丁),中原智库院长助理,中原智库规划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文明与未来》、《中华新本草》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