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习分享第328天 发展心理学(4) 解读幼儿心理与行为(约练第十次)

幼儿的心理与成人不同,成年人眼中丑的东西他可能觉得很美。

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天天就是玩,玩对孩子来说有用吗?

一,幼儿园的天使

幼儿期也称学前期(3~6岁)

游戏是主导活动,幼儿渴望游戏和探索。

(一)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获得知识与能力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社会实践的初始

3.通过游戏能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

能力的发展,自信的建立

4.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热情、善良、包容、尊重、合作……

5. 能增强幼儿体质

(二)游戏类型

1.机能游戏

两三岁的孩子做的游戏通常都是机能游戏,比如反反复复地开门关门、开灯关灯、开关水龙头,以及重复一个手部动作等。

2.建筑性游戏

三四岁的孩子喜欢搭积木

3.假装游戏

过家家

4.规则游戏

下五子棋等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

你能记得起自己三岁之前做过什么吗?不能。三岁之前的孩子已经有了长时记忆,但保存的时间不长,所以会忘掉。三岁之后,记忆有了迅速的发展,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此时的记忆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学习记忆的方法。比方说幼儿园的老师让孩子回家做一件事情,小班的孩子可能是充耳不闻,该怎么玩怎么玩;中班的孩子可能会认真听;大班的孩子可能就会重复老师的话。大班的孩子已经会用复述的策略来加强记忆了。

慢慢学会记忆的策略,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1.记忆范围扩展、记忆广度扩大和保持时间增长

2.无意识记占主要地位,有意识记开始出现

3.形象记忆、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

4.记忆策略的形成和元记忆的形成

“婴儿期记忆缺失”

三、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一些表象来思考),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是什么”——“为什么”

孩子会说我长大了要和爸爸或者妈妈结婚,孩子眼中的结婚跟大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看到的是具体的表面的现象:结了婚的人可以一起生活,一起玩,而不是说要彼此照顾,相互承担责任。

摔跟头磕破皮,孩子会觉得裂口的地方少了一块肉,而不是皮肤裂开了。他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慢慢的随着认知的发展,孩子会逐渐地由根据表面现象判断转向深层次的探索。问题由“是什么”变成“为什么?”

2.逐步摆脱自我中心

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变换角度。自我中心:以自我的角度来做出判断。

3.逐步获得守恒

小孩子怎么就那么好哄呢?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只会看一个维度,他们不会进行抽象的、逻辑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就看不出事物的本质。

幼儿期孩子的自我在迅速地发展,三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他就要再见他自己的价值,由此进入第一个反抗期。

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一反抗期

反抗约束限制,喜欢说“我自己做”“我的·····”“不”

幼儿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1.自我评价 

依赖别人的评价(孩子此时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于成人)、易变性(被当成异性孩子抚养)和受暗示性

你聪明吗?聪明。你为什么聪明啊?因为妈妈说我聪明/因为老师说我聪明……

家长、老师一定要多给孩子积极的评价。

2.自我体验  4岁产生自尊

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骂他,他会哭,会很伤心,开始要面子了。

自尊感强的人,做事情会更加认真,更负责,更用心,更自信,以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家长一定要维护好孩子的自尊。

3.自我控制 自控能力出现在4~5岁

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以后会更容易成功。要帮助孩子学会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

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因为认知能力各方面都有限,需要他人的约束——他律。

五、幼儿道德的发展

(一)幼儿道德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他律 —→自律

三四岁时刷牙洗脸都需要有人监督,慢慢地才能形成自律。

成年人的监护要让孩子慢慢由他律学会自律。

2.情境性(具体性、表面性、模仿、易受暗示)

容易共鸣,容易受感染: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

(二)幼儿的道德行为

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趋向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公益广告: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端来水给妈妈洗脚。

孩子在这个时候相信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家长可以通过这一点来引导孩子形成亲社会行为,比方说:不要踩小草,小草会疼的。

孩子被桌子撞到了,妈妈说:桌子呀,你怎么哭了呢?你一定很疼吧。是谁撞了你啊?孩子会停止哭泣说:妈妈,是我撞了它。这样做不仅可以转移孩子注意力,还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你撞了桌子,而不是桌子撞了你。

2.攻击行为

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攻击行为;两岁有了物主意识,开始护东西;四岁左右攻击行为达到高峰。

有孩子在商场超市为了要到某种东西,在地上打滚、哭闹,家长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说服——说不服。

3.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

(1)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关注和奖励

越关注越重复,关注就是奖励(说脏话)

孩子哭闹,家长冷静离开,孩子会追上家长

(2)榜样示范

(3)移情训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妈妈当宝宝,宝宝当妈妈

过家家有利于孩子理解他人

带孩子摆摊、做清洁工,感受他人的辛苦

(4)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

买猪看圈——环境造就人

好的环境更容易造就好的品质

六、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

2岁能初步分辨他人的性别

2.5~3岁能说出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5~7岁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四五岁之前,男孩子如果穿上裙子,他就会认为自己是女孩儿,认为性别是可变的。

性别认同是幼儿园时期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女孩儿要克服恋父情结,男孩儿要克服恋母情结,与同性父母形成共鸣与认同,慢慢学会同性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

女孩儿喜欢裙子,喜欢妈妈的高跟鞋,男孩不喜欢裙子,不喜欢毛毛熊,喜欢车、枪等等。

不能把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

除了与父母的交往,孩子在跟同伴的交往中,也会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性别。

七、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偏爱同性交往,依恋同伴的强度有显著增长

(二)幼儿早期的友谊是脆弱的、易变的

(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影响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弱势群体,是一种平等的交往,能带来归属感。孩子对同伴关系的依恋会逐渐增强,会为了和小朋友一起玩不愿回家吃饭。

虽然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并不能够形成真正的友谊,但是同伴关系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不受同伴欢迎的话,他长大后会出现人格问题:退缩、忧郁、孤僻等。

八、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独立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持学习分享第328天 发展心理学(4) 解读幼儿心理与行为(约练第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