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话“钱郎”

上度娘查东西,偶然翻到了一首咏春七绝,正合当前时令,是唐代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溪上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正值绿肥红瘦的暮春时节,诗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在那熟悉的村边小河旁,几乎听不到黄鹂鸟的歌唱了;木兰花已凋尽,只有雪白的杏花在随风片片飞舞。这即将逝去的春光,让本已惆怅的诗人内心变得更加伤感。

猛然间,诗人的眼睛不禁一亮,他发现,在山窗下面,昔日那丛碧绿的幽竹,依然显得生机勃勃,正在欢快地迎接他这个故人归来。

这首七言绝句,写的清新自然,在惆怅伤感之中,蕴涵慰藉与希望,令人回味无穷。

提前这位钱起,可能熟悉的并不是太多;但若是提起狂草大师怀素来,大概就家喻户晓了。钱起便是怀素的叔叔,亲的!

在唐代诗坛上,钱起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被后世美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所谓的“沈宋”,是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

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字延清,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仙宗十友之一。

沈佺期、宋之问这两位初唐诗人,对于诗词的发展与完善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在以沈约、谢眺等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从消极的“回忌声病”发展到悟出积极的平仄规律,又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

“钱郎”的另一位,则是郎士元。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也写过一首以“溪上”开头的七言绝句《柏林寺南望》,读来也颇有味道: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雨过天晴,诗人乘船去对岸的柏林寺。在船上,他便隐约听见了柏林寺里传来的遥远钟声。

待船靠了岸,诗人沿着山间小路前行,一棵棵高大的古松遮天蔽日,让寂静的山谷显得更加神秘。

到了柏林寺,举目眺望东南,但见远方白云朵朵,白云下面是层层叠叠起伏的山峦。

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顿觉江山奇美、天地无限,内心变得豁然开朗。

你可能感兴趣的:(暮春时节话“钱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