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鲁西南方言杂谈之人物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卒于公元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金乡县)人。三国著名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西晋大臣何劭撰写的《王弼传》记载“弼幼而察慧,年十馀,好老氏,通辩能言”,是说王弼在年幼时已非常聪明,十余岁时,好老子,而且口才出众,与钟会齐名;未弱冠时,已为当时的官员、文人所识。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玄学家何晏发现王弼的奇才后,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并举荐王弼担任了魏国曹爽时期的的台郎。

公元249年,王弼患疠疾而亡,年仅23岁,遗下了一妻一女,《王弼传》中记载“弼之卒也,晋景王闻之,嗟叹者累日,其为高识所惜如此”。他虽英年早逝,但他勤奋努力、才华横溢,留下了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以及《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三卷、《周易穷微论》一卷、《易辩》一卷等数种著作。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后人总结,王弼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他以老子思想为主,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易学方面,王弼注《易》,首先在于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其次是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把《易》学玄学化。据南齐陆澄《与王俭书》所载:“元嘉建学之始,(郑)玄、(王)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玄)置王(弼),意在贵玄(学),事成败儒”,这说明南北朝时期,王弼的玄学,已经取代了郑玄的经学了。另外,王弼的“贵无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我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弼-鲁西南方言杂谈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