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青春骗局(一)

01 你的病,是对父母最大的折磨

黎钥今年34岁,却是十年胃病赛道老选手。

于是,她选择了去照个胃肠镜,买个安心。

这本来是件小事,但医护提醒最好有家属在场,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办理入院。

于是,她陷入了无限的思想斗争中,到底要不要告诉爸妈。

一是害怕。

80年代末出生的她,家中独女,是父母时刻牵挂的人,她不敢让自己有事。

前几年大伯父肺癌离世,爷爷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至今两老依然时而涕泪。

二是单身。

这个人设已经让年迈的父母受压多年,“我们年纪也大了,就担心你没人照顾”,老爸

这句话直击肺腑,他不放心女儿啊。

几翻挣扎,在“照镜”前一晚晚饭过后,黎钥小心翼翼地说出检查的事。

父母立即轮番追问女儿肠胃,继而要求她要减少加班,应酬不准喝酒,不准熬夜。


内窥镜中心外面,全院满座。大家成双成对,不是夫妻,就是情侣。

这个让黎钥无比尴尬,更无比心疼父母。

换上了衣服,侧躺在病床上,她的手因紧张而颤抖。

身后是来回的医护和与她一样等候的病人。

在冷与怕之间,一对问答透过墙壁撞进脑海——

“你认为青春最大的骗局是什么?”

“我以为我还有很长时间。”

最害怕的,不是麻醉后的眼前一黑,让人坠进无间黑洞。

最害怕的,是清醒过后收到的检查报告,这是对未知的恐惧。

不病一病,你不知道,原来父母在,不敢病。

不躺一趟,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我们总以为的来日方长,却忘却了其实世事无常。

02静待花开 以慢御快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朱自清《匆匆》

我的同学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她说不管是从前的人教版还是现在的部编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都会稳占一席。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理解行文内涵,她总是看名师课堂实录。

在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实录中,这段师生对话让她划了重点——

薛老师问学生:“朱自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岁呢?”

学生:“他24岁。一年是365天,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24年。”

薛老师:“是的,这篇文章是他在20多岁时的春天里写的,1922年3月28日。20多岁正当青年,他有大把的时间啊,怎么会突然之间发现时光匆匆而逝呢?”

学生:“在八千多日子当中,朱自清没有留下任何足迹,他只是时间里的过客,他只是在那些日子里徘徊罢了。”

这段话给了我这位当老师的同学很深刻的思考。

她说,带着学生去走进《匆匆》里的文字,与朱自清先生对话时,从前少有的这种对光阴虚度的无奈感、唏嘘感、惆怅感一下涌现上来。

童年难忘的往事、求学升学的点滴、考教招的拼搏,无数场景自某个隐秘的岁月角落,在脑海一下子炸裂开来。

她不禁反问自己一句:“我何曾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仿写练习中孩子们写道:

排队等拿饭时,日子从脚步中过去。

捧着手机玩游戏时,日子从指缝间过去。

写作业时,日子从笔尖上溜走。

系鞋带时,日子从一停一蹲一站间偷偷划过……

孩子们也深感时光流逝。


2021下半年,“双减”引爆全网,成为高频词汇。

各地学校步履铿锵,积极响应和探索政策。

我们欣喜发现,很多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改期末考试格局,以游园闯关的形式,变“考”为玩。

在课后服务上进行革新,开发70多门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爱好选课。

探索弹性上下班,补充配齐教师,为教师减轻负担。

这场“慢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智慧与同心,静待花开。

我们的国家,选择把时间还给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面青春骗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