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笔记(2)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一)

  是什么让来访者在心理治疗中发生改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为何每周定时与心理咨询师访谈,就会使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改善人际关系,从痛不欲生的抑郁中走出来,不再焦虑,用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方法与向好友倾诉有何不同?

  为了更全面的认识心理治疗中发生的改变,心理学博士布妮卡.布里永根据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沿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跟改变,探讨了咨询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以及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经受痛苦想要寻求帮助的人,都可以从莫妮卡的《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中获得启发。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一书中,第一至第八章是围绕治疗关系展开,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治疗关系的展开是改变发生在最理想场所。这几章将讨论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和主体间性、治疗联盟和情感倾听—心理治疗师的主要工具。心理治疗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来访者的无意识层面中找出其痛苦的根源。在这里个体内在心理维度的互动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此外,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来看,接受心理治疗的来访者往往会出现身体上的痛苦,这一点不容忽视,这一内容是第九章的主题。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思考病躯是第十章讨论的主题。

心理治疗关乎两个主体的相遇。踏上心理治疗之旅的两个人携手努力,目的是让改变过程能在隐性和显性层面同时发生。而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我们如何理解他的功能和工作性质?心理干预的内容、目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将在关于改变动因的第十一章中进行探讨。 

心理治疗的终止,特别是长程心理治疗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关系到来访者,还会影响心理治疗师。如果心理治疗是一场双人探险,那么它的终止也是一段双人之旅。这些在本书中也有大量的探讨。

改  变

人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直在发生改变。身体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而我们的思想也在发生改变。

不要把“维持现状”看成某种无能或失败。它并非出于不能或不敢,只是当事人选择不变。

选择一种状态一定是因为它有价值,或许是某种不易觉察的功能,抑郁的人什么都不想做,是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休息;焦虑是为了把控细节,达成更好的表现;不爱学习的孩子是为了把时间、精力放到更感兴趣的地方。

改变是要一点一点来的,来的越慢,到的反而越快。很多改变甚至是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一开始的改变,普普通通,看上去就和没变一样,——看上去没变,但酝酿着变的种子。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4个主要学派:人本主义疗法、认识行为疗法、系统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从以上4个主要学派中发展出来的各种心理疗法会使用特定的技术,如陈述、催眠、眼动、冥想、放松、心理化、移情和反移情、调谐、解析等。一些心理疗法会将人的躯体融入其中,另一些疗法则会使用媒介,如绘画、心理戏剧、动物、舞蹈等。之所以有层出不穷的疗法和技术,是因为人类活动十分复杂。尽管疗法的技术繁多,但归根结底,所有疗法都可以归结为属于四大思想学派中的某一种,从而使得心理干预能够建立在理论架构的基础之上。

健康心理和病理心理

在心理治疗中,每种疗法都会发展各自的健康和病理心理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治疗的目标和模式。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必须把握来访者的内心及其独特的功能。

成长的挑战之一是要承认现实,是现实将我们塑造成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无力感,对他人的需要和对失去他人的恐惧,同时也要接受性别差异和代际差异。

在童年时期出现症状是正常的,且大多只是暂时的过渡现象。到了青春期,一个主要的“症状”会逐渐显现,这会构成孩子成年后人格的主要特质:有人更为焦虑,有人更为细心,也有人会更为压抑、贪婪、多疑等。

只要这种“症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影响个体的适应性,那么就会被看作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异常。

心理障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化。某个心理障碍不会影响到整个人格。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风云变幻

在心理治疗中,改变是一种动态的、主动的、渐进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我们开始表达时,却不知道自己会如何表达。因此在沟通中难免会出现摸索、误解、甚至失败,这就是需要一个弥补的过程。

在某一时刻会出现一个板机点,即突然的意识觉醒:人突然看清了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必须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是情绪半脑的功能特点——一种直觉的智慧。

倾听自己的内心,意味着停止与自己、与痛苦做斗争,接受痛苦的存在及其包含的意义。这是个美丽的悖论: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接受做自己、当我们不再憎恨自我的某些方面时,我们才能真正改变。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