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当人处于困境中,弱势的那一方会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奉献”。
最近一次听到这个词,是从一个朋友的口中:
他在厂里已经干了10年,属于技术工,前段时间领导让他转流水线作业,工资降10%,他坚决不同意。
然而得到的回复是:厂里已经在裁员了,如果不转岗,真的没办法留他了。
他想不通,自己从20岁到今年30岁,把自己10年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工厂,现在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这句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无数人辛辛苦苦地上班,拼命加班,难道是为了将自己的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工厂吗?
不可能!
谁不希望多挣点钱呢?谁不希望自己能成长起来,以后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呢?
“奉献”这个词,有时会带有一些站在道德至高点的味道,也带着一些悲情色彩。
当你说出这个词时,往往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自己别无选择,只好希望通过道德上的谴责,让对方退让。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轻易把“奉献”、“牺牲”挂在嘴边。
你付出的时间和青春,真正能为其买单的,只有你自己。
01.
《奇葩说》选手傅首尔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过:
“不是说你的青春都奉献给了ta,我觉得没有人的青春是奉献给别人的,都是自己的选择。”
这是对“独立女性”的最佳定义。
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去年为了结束异地恋,辞职搬到男朋友所在的城市。
刚到一个陌生城市,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水土不服啦,没有新朋友啦,找不到路啦,于是,她经常抱怨:
“为了你,我放弃了原来的工作,为了你,我牺牲了那么多。”
这个话题一旦开始,就成了现实版的吐槽大会,两个人在一起呆了不到一年,就分道扬镳了。
其实在感情中,双方平等,没有所谓的牺牲,它只是你做出的选择,仅此而已。
成年人都有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权利,自然也要接受选择后的结果。
其实你的每个行为,也都有你的目的。
你为了两个人的感情更加稳固,搬到对方的城市开始新生活;
你不愿意承担风险,哪怕公司的效益不好,也不愿意离职或跳槽;
你为了过得轻松,在工作中,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一件事。
这不叫“牺牲”,而是你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02.
奉献,也是一种道德绑架。
它的另一层含义是,你这么高尚,为公司、为他人多做一点怎么了?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公司上班时遇到一个奇葩的老板。
他的能力突出,连续三个月都是公司的销售冠军。有一次他跟老板提出加薪的问题,老板却说:
“年轻人,要有大格局,不要只盯着工资看,公司辛辛苦苦把你培养起来,应该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要感恩于公司。”
第二天,他就离职了。
大家在一起做事,本质上来说,都有自己的商业目的。
老板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招聘员工,分工合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为了薪资和个人成长,选择工作,以实现自身价值;
分工合作+各取所需,本来就是一个双赢模式,谈何奉献呢?
企业与员工,是一种契约关系,如果选择用感情去维系,那注定不堪一击。
好员工是要靠金钱留住的,正如《人类简史》所言:
“金钱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03.
前几周,跟几个老同学聚会聊起了近况。
一位女同学为了照顾孩子,辞职了两年多,在家当全职太太。
一开始,老公收入还不错,于是她把重心全部放在小孩和家庭中。
一段时间之后,得知以前的同事升职加薪、不断跳槽,月薪已经到了10k+,她的内心很是煎熬。
她经常抱怨老公,要不是为了孩子,我发展得肯定会非常好。
老公也委屈,说他完全支持妻子去上班,家里有父母帮忙,而且还可以请个月嫂。
于是她今年重返职场,上班时就好好上班,下班了就多陪陪孩子。
生活找到了平衡,无助感和空虚感也慢慢被事业所填平。
在每个时期,我们想要的都不一样,而我们所做出的决定,都是为了得到当下最想要的那样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牺牲”、“奉献”,可实际上--
一来,这种“牺牲”很可能没有必要。
二来,在潜意识里,你会把它当成不如意的借口。
“要不是我当初如何如何,现在早就如何如何”这样的想法多出现几次,懊悔和抱怨会持续发酵,日子就会愈加难过。
最后,大春再掏心掏肺的说几句话。
别试图把“牺牲”,当成一个高光词语,从而让种种不如意在道德和情感上合理化。
你的退让、迁就、付出,说白了,它们都是你想法的体现。
选择之前,深思熟虑;选择之后,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