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霖故居一瞥

儿子换了中国驾照,想练一下车。侄儿安排了车,开到老家樟洋。拜访了一下邻居,去兴贤宫看了一下,已是近五点时分,山上已起雾了,便开车回涵江。


兴贤宫
兴贤宫

路过水井亭,下到马鲛仑几个弯的时候,侄儿问我们去过梅洋江春霖故居没有。我说没有,他说就5分钟路程,可以去看一下,儿子于是把车调头,开往梅洋方向。路不宽,绕了几个弯就到了。

江春霖(1855一1918)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福建莆田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进士,甲辰年(1904)掌江南道监察御史,旋掌新疆道,历署辽沈、河南、四川诸道监察御史。宣统二年(1910)被罢官归里。从此,厌谈政治,致力于公益事业,任修筑韩坝海堤、荻芦溪大桥等董事。其传世著有《江侍御奏议》、《江春霖文集》等。

江春霖御史故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梅洋村。江春霖故居的老房子俗称"百廿间大厝",坐东南,面向西北,总面积(包括广场)4408平方米。为江氏入莆之六世祖奋銮公首建于清中、后叶的乾、嘉年间,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历代有增建、拓建,形成今日之规模。

雕像巍峨耸立,右手执卷,若有所思。雕像下方放置着一块牌匾,刻写着御史的生平:江春霖,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在风雨飘零的封建时代,江春霖一身正气,被世人誉为“铁面御史”。
我们下了车,沿着小径徐徐前行,很快到了故居前,参差筑成的石座上砌着一个砖红色的茶壶,与大山深处茶园的绿叶清芬相得益彰。
草地里摆放了一尊古旧的戒石,上面铭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深红的繁体字。


进大厝须得从旁门进去。
底层应该是猪牛圈,与老家的房子似曾相识。
庭院深深深几许
幽深的长廊
岁月的痕迹
有些房间修葺成展览用,装上射灯,条件不错。
江春霖63岁去世时其母仍健在。
三进的埕
三进屋展览历代莆田仙游籍进士,宰相,状元,榜眼,探花等等。
第三进为“月堂厅”,即“述志堂”,其功能是供奉江历代祖先牌位,为一年四季致祭之场所,另一功能为江家子弟励志笃学、习文会友之场所,正中高挂一匾曰“述志堂”。述志堂正中拜台上供一江家入莆始祖牌位,为江春霖御史所书,黑底金字。
两旁挂两对对联,其一为江春霖同科一甲第三名(探花)郑源所书,上联:柏府树清标千古风霜留谏草;下联:笔亭传好梦一门孙子种奇花。
两旁挂两对对联,其一为江春霖同科一甲第三名(探花)郑源所书,上联:柏府树清标千古风霜留谏草;下联:笔亭传好梦一门孙子种奇花。


故居共有大小“天井”18个,排水系统自后而前,由高而低,曲折蜿蜒,形成独特的排水体系。有两大出水口往外大埕下阴沟与“芋田”水沟相通,从不淤积。
茶篮
梅洋茶
江春霖手笔
天井外的风景
窗外的风景
天井的长凳
房子,没有一丝莆田红砖瓦房样,有的是江南的韵味,但古朴,没有过多的雕刻。
农具
蓑衣
小楼成一统
由内大埕而上进入故居主体建筑之“下厅”,大门的门当上有一“文魁”匾,系江春霖之父江希濂于同治乙丑科(1865)中举人时所挂。大门联为:柏叶家风古,笔花春色新;门楣为:国恩,家庆。
由外大埕进入内围墙中间有一简朴“门洞”,门联为“源从济水,派衍淮阳”,也曾写“醴陵世第,济郡名家”。点明江家自河南衍派而来的源流。

中轴线建筑由“外大埕”“大门洞”“内大埕”“下厅”“顶厅”“月堂厅”组成。中轴主建筑的左右两边各有三座“护厝”,分别为“新厝里”“楼顶里”“二弄”和“尾楼”组成闭合式的结构。故居的右后角原建有“铳楼”,为全屋的最高建筑,四面设有“观察孔”“射击孔”,有防匪防盗的功能。

二进为“顶厅”,功能为家族重大活动的场所,原有三块匾,一为“进士”,系江春霖甲午科中三甲进士时所挂,另二匾为七房、八房“谢恩”“祝寿”匾。
鸠杖,一种在扶手处做成斑鸠鸟形状的手杖。古时民间常用“坐看云溪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为老者贺寿,从帝王到平民,做鸠杖赠与高龄老者的风俗从汉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杖”自古有之,雅称“扶老”。“鸠”作“九”意,乃阳数最大,为长久、持久、永久之意,代表长寿无疆,吉祥尊荣。鸠是不噎之鸟,也寓意老人吃东西不会噎着。古语“鸠鸟熙春”就有祝福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意思。鹤筹添算也是祝寿之意。
江氏家族传宗联句:上联(命名时排辈分用):祖宗启瑞应昌年声振云来寿扬天作;下联(结婚写表字时用,与上联一一对应):孙子承光联肇鍚书尊孔孟学宪圣贤。
双喜
仍在使用的古井
故居为三进七开间悬山式土木结构,具有明清江南民居的风格,但简朴实用。基石、围墙采用本地的杂石块堆砌,除少量的石阶梯及天井围栏外,均由不规则的杂石块细心堆砌而成。墙体为干打垒的夯土,梁、柱、椽为杉木,屋顶为灰瓦,结构简单,朴实无华。
埕前全景

江春霖后代也是名人很多。其孙江宗朴是著名化学教育家,曾任莆田一中校长。其曾孙江启亮也是书画名家。在梅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所以家风家教非常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春霖故居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