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

每个老师大概都遇到过一种现象:昨天在课堂上所有学生对规则(定义、法则、公式)都十分了解,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和举出例子;而今天,你瞧吧,班上足足有一半人对学过的东西感到有些模糊,有的人甚至忘了。原来,许多学生做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上课时却没有显露出来。

                                       ----摘自《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

这种现象在数学课堂上经常遇到。一道例题,课堂上明明已经分析得很透彻,讲的也很清楚,结束时还对整个题目进行了梳理总结,顺便又说明了遇到此类题目时应该怎样去分析,怎样去根据条件一步步推算出最后的结果,学生表示都听懂了,课堂练习也都能做对。可一下课,剧情马上就反转了:作业错题连篇,除去那些不认真算错的,不按要求规范书写格式的,还能找出其他五花八门的错误。别说面对一道新题目了,即使是一道将例题简单改编过的题目,很多同学都不知该怎么做了。这是怎么了?难道学生一下课就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全忘了吗?为什么课堂上听懂了,课后却又不会了呢?

了解,还不等于知道,了解了什么,还不是有了这方面的知识。要有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理解。

的确,课堂上听老师讲,只是对知识有了了解。所谓的听懂和能完成练习题,不过是一种比葫芦画瓢式的模仿罢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就是模仿老师的操作来完成作业的,这也就不难解释,某一段时间学乘法,学生遇到什么题目就都会用乘法解决的原因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知识一种机械地模仿和生搬硬套,根本没有理解知识的本源,怎么可能会灵活运用呢?

研究表明,能力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内化为能力的知识是最难忘掉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死地盯着某一个知识点,不停地讲。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站位高一些,问题设计得大一些,让学生能有机会自主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知识时,遇到将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样的题目,当时通过让学生画示意图理解,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都等于正方体的棱长,通过后面的巩固练习,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按说,这样的情况学生应该就理解掌握了此类题目的本质。然而,当学生再遇到将一个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样的题目时,却还是不知所措,几乎都是用图示中的底面当做底面,图示中的高当做高来进行计算的,根本没有考虑削成的圆柱是否“最大”。

其实,细细想来,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在他们的认识里,只要把长方体削成圆柱,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根本不会去考虑,怎样削体积才是最大的。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平时学的知识并 不十分理解,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仅仅是限于套用例题模型,却不能稍微有所变化。那么对于此类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哪里入手?(找到直径和高,因为这是与体积有关的。或者说用哪个面当底面)而这又牵扯到在长方形内画最大的圆这一问题,怎样确定直径?(用较短的边做直径,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怎样才能知道体积是最大的?(这是需要通过计算比较才能得出的结果,而不是随便找个数据当直径和高,就可以算出最大的体积,寻找体积最大的圆柱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理解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学生思考所学的内容,检验他对教材的了解是否完全正确,尝试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