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强对决,何必赶尽杀绝?(下)

华中11-2晋楚大战

两强对决,何必赶尽杀绝?(下)

安全撤退顾问

士会率领的「上军」并没有溃散,在撤退过程当中也还算从容。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啊,走到半路跟一支楚国部队窄路相逢;更糟的是,几辆战车偏偏在这节骨眼陷进土坑。

根据战场的规则,两军原本应该势不两立,但楚军禁止阻挠,只能站在旁边看看罢了。晋军「输阵不输人」,固然在战场失败了,还是要打起精神,拿出年轻人的干劲和活力,卖命地推车子。但他们抓不住要领,马车说不动就是不动!

楚军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好人做到底,比手划脚教他们抽掉车前的横木。但「上军」再怎样龇牙咧嘴、苦干实干,马车仍旧稳稳地卡死在土坑里。楚军热心地建议,抛弃车上的负载,就能减轻重量了。

这建议很专业,「上军」终于把空荡荡的战车推出土坑,重新爬上车站回岗位。这时准备回山西了,心情轻松下来,一边致谢一边给自己找个台阶:「多亏各位指导,敝国战无不胜,对『逃跑』完全没经验!」

告慰先人

晋军尸横遍野,大将潘党擦擦汗,建议把尸骨集中掩埋,并且搭建一座高丘,让子孙记得这一代的武功(动用武力达成的功绩)。庄王不以为然,他批评潘党不懂得什么叫「武功」,武的意义是「止戈」(以战止战,争取和平)。

庄王说,使用武力(战争)的出发点,是希望做到七种德行(七德)-- 要以德服人、威震四方,这样才能做到以战止战,利国安民,造成长期的和平啊!

现在我做不到以战止战,只能连年地兴兵,让诸侯受到威吓,让两国的战士暴骨,让百姓缴纳重税,利用「为邻国平乱」的借口来造福自己。连「一德」都做不到,更别提利国安民了,哪能向子孙展示什么?这样动用武力谈不上功绩,只能在黄河边修建庙宇,向先人报告「达成争霸的任务」罢了。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

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己,武非吾功也。」

先人被商政权屠杀,从中原故土迁到荆楚,又长期被周政权歧视、压迫。现在终于回到中原打败强敌晋国,可以称霸甚至跟周天子抗衡了。庄王在黄河岸边建庙祭祀上帝并且悼念先人,向他们报告这个消息,之后直接率领部队回国。 

和平、繁荣三十年

邲战之后晋军灰头土脸的,楚阵营却很有斩获,在这场关键性会战之后声威大振,变成当然的霸主;几个小国被慑服了,自动来归顺。

两强的关系缓和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动武,反倒互相释放战俘、送还遗骸,形成「各霸一方」的南北对峙。后来还订立停战合约「弭兵之盟」-- 平分霸权,规定各小国把晋楚当成共同的霸主,同时向两边进贡。这份合约为中原跟荆楚带来二十多年的和平,两边都出现蓬勃的发展

晋楚订定弭兵之盟,维持二十多年和平

 武德 以战止战

在混乱的春秋时代,庄王最早提出「以战止战」的军事观,主张「发动战争出于不得已,必须重视武德」(「以德服人」、「止戈为武」)。战争的目的在争取和平,保障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正常生活。

他不但终身奉行这些原则,临终前还嘱咐太子及大臣,虽然没办法发挥道德力量来造福远方,起码要体恤并造福本国的百姓,鼓励他们发挥潜力。(「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楚庄王主张以德服人,止戈为武

八十年后孙武撰写《孙子兵法》,清楚显示武德思想的痕迹: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言,此谋攻之法也。」

危机意识爆棚

庄王充满危机意识,知道「权力毒牙」有多可怕,时时提醒官员不要腐化、不要怠惰啊,某些日子甚至忧心到废寝忘食。

跟晋国决战之后,努力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众诸侯会不会顾忌楚国,感到惶惶不安呢?修建一座五仞的高台吧,取名叫「将台」。邀请列国君王来聚聚,证明自己确实很友善。

他说:「我,薄德之人也。」「将将之台,窅窅(读「咬」、深远)其谋,我言而不当,诸侯伐之。」

「在将台上订定盟约,策划长远的未来吧!我是个道德薄弱的人,如果讲错或做错什么,愿意接受诸侯的讨伐。」态度诚恳到这样,看起来确实想要双赢,各国纷纷来归附。

终身兢兢业业

既然达到「表示友善」的目的,庄王就发誓不再登上将台。在台上远望崩山,俯瞰彷徨大泽,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感到舒畅而逍遥,会忘记什么叫死亡和烦恼。他感慨地预言,后代某些君主会倘佯在高台和美池之间,不知不觉就亡国了。

在古中国,只要发生地震或日月蚀,国家领导人就会责备自己。古人认为每个国君都会犯错,上帝用反常的气候或地理现象来提出警告。如果不肯检讨改进,会降下灾难。

这个从年轻时期就管理国家机器的人,不但对百姓宽厚,也处处为列国保留尊严,却终身兢兢业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间。在十七年跟晋国决战并且灭萧,之后花三年时间打败宋国。现在楚国终于超越天敌,争取到和平安定了。

庄王力气耗尽进入晚年(39~42岁),仍然全力以赴,把楚国建设成睥睨全球的超级经济大国-- 经济繁荣社会富裕,而且各项水利工程已经完工了,水旱灾情都在控制范围之内。

庄王看到气候正常,大地长期平静,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对着山川祷告:「上帝难道忘记我了?为什么没有用气候或大地提出警告?」

楚庄王面对大地平静没有沾沾自喜,一生充满危机意识

(「庄王见天不见妖(天候正常)而地不出孽(大地平静),则祷于山川曰:『天其忘予欤?』」)

两颗流星在人间

庄王和孙叔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在永恒里刻画出一道道绚烂。

附录

庄王和孙叔敖的生平

公元前632年-庄王出生

公元前630年-孙叔敖出生(比庄王年轻两岁)

公元前613年-庄王登基(19岁)

公元前608年-平定若敖氏(24岁)

公元前603年-叔敖担任令尹(庄王29岁,叔敖27岁)

公元前599年-平定陈国(庄王33岁,叔敖31岁)

公元前597年-平定郑国(庄王35岁,叔敖33岁)

公元前596年-在「邲之战」打败晋国(庄王36岁,叔敖34岁)

公元前595年-叔敖(35岁)病倒,庄王(37岁)进攻宋国

公元前593年-叔敖去世(37岁),庄王(39岁)跟宋国签约楚国得到和平

公元前591年-庄王去世(42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强对决,何必赶尽杀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