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六)

    此次记第十九至二十三篇。

    第十九篇是《郑子家告赵宣子》。一篇外交辞令,郑国是夹在晋楚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的小国,外交关系非常难处理。晋国为了平定宋国的乱事,召集诸侯会合协商,晋国国君以为郑国背地里投靠了楚国,不肯见郑国国君。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人递给晋国的赵宣子一封信。在信中首先陈述了这几年郑国尽心尽力服侍晋国,国君、太子、大臣都多次去朝见晋国国君,还劝着蔡国跟晋国混,郑国对晋国的侍奉已经该做的都做了。接着说郑国不会畏首畏尾(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郑国虽然是小国,但逼急了也会铤而走险(又出了一个成语),只能集中兵力拼死一战了。最后说郑国之前帮着齐国攻打楚国的小弟蔡国,后来也得到了楚国的谅解,因为小国夹在大国中间,也只能服从命令,大国应该体谅小国。之后晋郑议和。夹杂在多重领导之间左右为难的年轻同志,能做的也就是认真服从命令苦点累点,相信领导会体谅。

    第二十篇是《王孙满对楚子》。春秋五霸最后一霸楚庄王,讨伐完陆浑之戎(在陆浑的戎族),把军队停在周朝的边境上耀武扬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周朝的鼎大小轻重怎么样。鼎是周朝王权的象征,所以问鼎的意思就是取代周王一统中原的架势,后来问鼎也延申出夺冠称霸之类的意思。王孙满回答说:鼎只是一个外在的象征,不是得到了鼎就得到了天下,而是得到了天下和民心之后,自然会得到鼎。之前夏朝得民心,九州首领贡献各地出产的铜铸成九鼎,象征着民心所向天下归顺。后来夏桀昏庸使夏朝灭亡,九鼎转移到商朝,历经六百年。商纣王暴虐,九鼎又转移到商朝。周成王当年占卜时得到了周朝能延续七百年,这是天意,现在周虽然衰落,但气数未尽,七百年还没到,你现在问这个太急了。

    第二十一篇《齐国佐不辱命》。又是一篇讲和的外交辞令,齐晋交战,齐国败,晋国一路追击到了青州这边,齐国派人议和,晋国要求齐国把齐顷王的母亲萧同叔子(萧国君主同叔的女儿,这里的子是女儿的意思)当人质给晋国,同时还要齐国将国境内的田地垄亩道路沟渠都变成东西向的(因为晋国是东西向的,这样便于晋军通行)。面对这样苛刻的要求,齐国大臣宾媚人回答:让齐国国君献出母亲当人质时不孝,晋国以不孝号令诸侯,得到了也只能是不孝之人的顺从,严重违背祖宗礼法先王遗命;先王为了合理安排土地种植而划分田地垄亩,晋国只为了兵车前进方便就要求齐国改变,也是违背先王遗命的不义行为,晋国想做盟主称霸就不能使用这些不孝不义手段。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四王和春秋五霸都是靠德行才成就王业霸业。我们感激您的恩惠不灭亡齐国,使两国继续友好,我们愿意献出财物和土地。如果您不愿意讲和,我们也只能决一死战了。

    第二十二篇《楚归晋知罃(ying,一声)》,春秋战国就是天天打仗告外交会盟和谈。楚国在战争中俘虏了知罃,知罃的父亲荀首被提拔为晋国的中军副统帅后(以后不要说人心不古,自古以来就这世道),晋国要用楚国谷臣(楚庄王的儿子)和襄老(楚国大臣)的尸体换回知罃,楚国答应了。楚王送别知罃时说:你怨恨我吗?知罃回答:两国交战,我因为能力不够被俘虏,您没杀了我用来祭祀已经是恩惠了,要怪也只能怪自己不中用。楚王又问:那你会感激我吗?知罃回答:两国各为自己社稷百姓考虑,交换俘虏实现友好,谈不上感谢。楚王又问:你回去后如何报答我?知罃回答:我对您没有怨恨也没有感谢,谈何报答。楚王说:可人家就要听你说嘛!知罃回答:我作为俘虏活着回去,晋国国君可能就会杀我,我虽死但您的恩惠会长存。如果晋国国君因为您的恩惠赦免了我,把我交给我爸,我爸爸也会向晋君请求在自家祖宗面前杀了我。如果晋君没同意杀我,反而要我继承官职,带领人马守卫边疆,那时如果遇到您的军队,那我只能拼尽全力献出生命,尽到臣子该做的责任,这就算我对您的报答了。楚王说算你狠,于是隆重地举行仪式送他回晋国。这篇是体现知罃忠于晋国,不卑不亢。

    第二十三篇《吕相绝秦》,晋国要率领诸侯攻打秦国,所以先派吕相到秦国绝交,宣布秦的罪状,使得师出有名。吕相先是表达 秦国对晋国的好:当年晋献公秦穆公交好,戮力同心(这个成语出自此篇),双方又是盟誓又是联姻。不幸晋国遭受了骊姬之乱,晋文公逃到齐国晋惠公逃到秦国,秦穆公先是助惠公回国即位,又助文公回国即位,不胜感激。然后说晋国已报恩:文公先是带着东方诸侯朝见秦国,就已经报恩了。秦郑交战时晋国又带领诸侯配合秦军包围郑都以救秦,可秦国大夫却私自向郑国议和,起的诸侯要攻打秦军,是晋文公安抚诸侯才让平息,晋国也对秦国有恩。后来文公去世,秦穆公也不来吊丧,还趁机侵犯晋国。秦穆公去世后,秦康公又来侵犯晋国。(至此两国无恩只剩怨)。直到现在您(秦桓公)即位后,又侵犯我晋国,战争后两国和好,晋国因晋灵公去世导致盟约没正式签好,秦国又背弃盟约。总之都是秦国的错。现在我带着诸侯来这,你要是不签约求饶,就看着办吧。此文很长,讲述了秦晋几代国君的历史,双方其实各位利益没有对错,吕相照在晋国的角度上历数秦国做错的地方,使这次攻打秦国师出有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