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药

2011年4月27日

1  

        关中的药案前几天已经判下来了,死刑,如我一般关心这个案子的小民松了一口气。说“松了一口气”实在有些不够高度不够文明,隐约有“嗜血”的嫌疑,而且似乎有些不自觉地站到了被斥为“绑架了法律的民意审判”之列。然而,我不以为然,我本小百姓一个,只知道世间尚有道德和人性的底线,更记得历史上著名的二杆子刘邦率领豪杰入关时约法三章中尚且有“杀人者死”,至于浸淫了现代文明的专家们如何讨论,如何从此案中条分缕析出现实的教训来,我是不关心的。在我看来,那些所谓专家的讨论评说,也不过就如同昔年鲁迅先生于《中国小说史略》中谓《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般,各自角度不同罢了。

2

        我围观关于药的新闻报道,更乐意阅读那些报道后的跟帖。说点不怕挨砖的实话,我看到的不是民意的无来由的宣泄,而是广大网民对药的残忍的愤怒,对判决是否公正的疑虑,以及表露出来的对公信力下降的嘲讽,当然,我也看到且不赞成充斥于其中的污言秽语和地域攻击,但是,不得不承认,网民们的某些分析和揣测绝不是单就药案就得出来的,这才是最可怕的,那是积怨呢。

3

        我不敢苟同北大孔教授近乎粗鄙的言辞,骂人毕竟不是战斗,而且他的骂语缺乏北大教授应有的风度,和他的《北大47楼》判若两人,但我抱以理解,因为他也是凡夫俗子,有爱憎,愤激之下慌不择言也未可知。我也不赞同公安大学李教授的某些言论,虽然从她的专业来说可能是有道理的,但是,在药案这样一个关乎到民众起码情感认同的具体的事件中,纯理智的分析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于其社会意义大打折扣。直白点说,我相信李教授是从学术角度探讨而被误解,但是,之所以被误解,是因为她没有考虑到背景,更没有把学术和现实联系。这或许就是专家与民众的认识距离罢。

4

        很反感那些苛责媒体的言论——主要也来自一些自命不凡的专家学者。各种声调出现总比集体沉默要好,我是这么认为的。应该允许“阴谋论”存在,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在真相面前,阴谋论自然会烟消云散。比如有人就通过对药的判决,联系起一些事件的结局,得出了一审死刑,二审死缓,两年后无期,某年后保外的推断,理由无外乎是司法中的某些现象,再加上民事赔偿太低存在谈判空间这个事实。在没有最终结果之前,难道不是一切都有可能吗?事实上,今天的新闻很给力,被药残忍杀害的张妙的丈夫通过诉讼代理人公开表达了放弃对民事判决部分的赔偿,以及放弃对赔偿金额不公的上诉权利,只要求凶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个男人是好样的,那句“农村人不难缠”掷地有声,这就是尊严。这样看来,药的父母拿钱买命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假如不是媒体误传的话。

5

        对药,我还是要说,他是罪无可恕,正如有人说“他不死,法死。”,虽然愤激了些,却也不无道理,毕竟法律要人民相信才有真正的意义。

        对药的母校,那所培养艺术人才的学院,我并不认为起初它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地方,即使有个别学生发表了一些缺乏基本道德素养的言论,或者是写了几份替药求情的证明材料,并不代表所有学生,更不代表所有的大学教育的失败,谁能保证一个工厂不出废品和次品呢?然而,在药被判死之后,这所学院就变得无比可耻了,那份“拥护判决”的声明太像某某年代的做法了,那急于撇清的嘴脸暴露无遗,而且套话满篇,类似于写血书表忠心,怎么看都觉得恶心。 所以,我无法克制地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这所学院的确缺乏起码的大学精神,它能培养真正的艺术家么?反正我是怀疑的。我开始赞同高晓松微博中的说法了。

6

        大学时我看过一部由阿兰德隆主演的片子《推上断头台》,是一部反死刑影片,然而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却依然是走向断头台。我以为,死刑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些罪孽是不可饶恕的,如果饶恕,这些罪孽会衍生,就会危害更多的人。

        宽恕没有错,慈悲也没错,但民众有选择不宽恕的权利,且更需要看到法律的尊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