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暖暖莳光电台,我是Danny。我是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认证指导师的培训学员。传播幸福的科学让你们收获幸福与美好是我的追求和使命。每天10分钟,期待能够与你幸福相遇。
从出生的无助到习得自主与乐观,孩子很需要父母先给予他安全的探索环境以及温暖与热情的沟通氛围。
掌控感是乐观金字塔的基础一层,是从行为上让孩子掌握结果习得乐观。
积极情绪是乐观金字塔的第二层,是让孩子获得愉快温暖的情绪环境从而习得乐观。它是第三层获得乐观解释风格的重要基础,因为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大脑理性思维构建和运作。
关于更多大脑的科学,请收听之前的节目《倒着生长的天才大脑》以及《两个沟通密码,五把钥匙开启大脑的两扇大门》。
今天和大家分享乐观金字塔第二层:积极情绪,首先我们定一个大原则: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将孩子的人和行为要分开。
如何构建积极情绪的第一点,给孩子这个人无条件的爱-释放安全的信号。
这里要注意三小点:
1、当孩子不可避免要面对一些消极事件,他需要知道自己将要经历什么,经历多久?而不是让孩子在没有任何危险预警的情况下就去经历。
当你的孩子要去打预防针,那么在之前,你要让孩子清楚自己会经历怎样的疼痛,这种疼痛是短暂的而非永久性的,是安全的。
我很小就会给女儿打针一些积极的意义,告诉她打针就是在抓虫子,抓的时候有一点疼,但是抓走了你就好了,不生病了。我女儿对于打针这个消极事件就会习得乐观的解读,她现在都会主动伸手给护士打针,其他孩子在哇哇大哭的时候,她可以坦然配合护士,全程没有哭闹,护士姐姐们都忍不住给她点赞。我想这是因为我对这个消极事件做了积极的解释,并让她提前知道整个流程的细节。
2、当你需要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你是偷偷的溜走,还是直接推开悲痛欲绝的孩子,狠心离开?
其实可以给孩子一个正式的有爱的告别仪式。亲吻和拥抱孩子,让他清楚你回来的时间,并兑现承诺。
譬如最近,午饭后我需要安静的工作时间,我女儿会知道吃晚饭的时候我会回来。她都主动和我说:“妈妈你要去工作了,再见!”然后,我们互相拥抱和亲吻对方。我离开的时候,孩子虽然不舍,但情绪是愉悦的。
很多职场妈妈要重返职场前,可以从短暂的分离开始让孩子逐步适应。先分开半小时或者1小时,然后回到孩子身边。等孩子适应了,再慢慢延长分离的时间。孩子就不会把你的离开定义为永久性的灾难性的事件。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避免短期的麻烦的解释而不给孩子做必要的预警,孩子遇到的时候就会很恐惧,长期的代价是巨大的。
3、关于批评和惩罚,也要让孩子清楚理解受到惩罚的原因。一些情绪化的父母会让孩子困惑为什么同样的行为,有时候父母会不以为然,有时候却会骂得狗血淋头。孩子因此变得恐惧和受限制,为了避免惩罚而远离父母。
当你留意到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行为,不要指责孩子的个性,而应该告诉孩子他的什么客观行为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以及你对他积极行为的期待。因为行为是非个人的,可以改变的,特定的。
如何构建积极情绪的第二点,谈谈什么是“感觉满意”?为何它反而催生了更多的无助和抑郁?
新时代的进步让更多的父母不再沿用老一辈的打骂教育,懂得要无条件的爱孩子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
可是,我们没有看到抑郁症更少了,抑郁症反而有普遍化、低龄化的趋势,为什么?
还记得昨天节目中分享的弟弟搭建火箭遇到挫败的故事吗?爸爸为了鼓励弟弟,选择隐瞒搭建火箭失败的真相,不断称赞孩子,最终还亲自帮孩子完成火箭。
如果你仅仅为了让孩子“感觉满意”就忽视客观的真相,为孩子掩盖失败,你会发现孩子不傻,他并没有觉得很好,反而更无助和困惑了。
如果你想移除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切障碍,那么孩子只要一遇到小挫败就更快的陷入无助和抑郁。就如没有任何免疫力的人更容易生病和感冒一样。
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是教导他们拥有更多“表现满意”的方法。
让孩子回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去,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挑战中爬起来,获得抵御风吹雨打的免疫力,从悲观到乐观,从无助到掌控。从“感觉满意”到“真的满意”。
我们的确需要给予孩子这个人无条件的爱和欣赏,但是要给予孩子的行为有条件的奖励。
构建积极情绪的第三点,给孩子的“行为”有条件的奖励。
无条件地奖赏行为的话,就代表了奖赏与孩子的行为完全无关。掌控感是有条件的,它需要孩子做了特定的行为而产生相应结果去获得。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父母都给予奖品或奖励,今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孩子变得被动,因为他学到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有奖赏,这是“成瘾式”习得性无助的第一个症状。
第二,当孩子真正取得成就时,父母真心要奖励他时,孩子也就不能体会任何成就感了。对于无论如何都会自己乱叫的玩具,孩子压根就不会感兴趣。
如果任务十分困难,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困难是暂时性,我们可以通过拆解任务,一步步达成。千万不要掩盖孩子的失败,也不要奖励它。
孩子在这一种伪积极教养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弱不禁风,在真正的挑战面前直接被击垮。
构建积极情绪的第四点,如何不含敌意的坚决去拒绝不合理行为,同时在感受父母爱中快乐调整自己的行为?
有时候父母和孩子因为一些不合理行为起冲突在所难免,我来分享如何让女儿在爱中调整了自己的行为。
大概在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她在家开水龙头玩水,浪费水、肯定是不合理的行为。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没到理解一些道理的时候,如果通过打骂或者冷暴力,才一岁多的她肯定伤心欲绝而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我当时的做法是:
第一,我要理解她玩水的背后需求是什么?真的是大人想的那样要“浪费水”吗?她是调皮捣蛋,十恶不赦吗?肯定不是的。她的需求是“探索的欲望”。
第二,我关掉水龙头,制止了她的不合理行为,她马上预期般的嚎啕大哭。我抱起她,亲吻她,告诉她,妈妈知道你觉得水龙头的水特别好玩对吗?妈妈也觉得很好玩,我现在不让你玩,你一定很难过,很不情愿。你想哭就哭吧,在妈妈怀里哭吧!我抱着她,让她挣扎着,伤心地哭了8分钟,她情绪释放以后,我就吸引她玩了其他游戏。她慢慢的开心起来了!
第三步,关键的一步!晚上,我特别备了一大盆洗澡水,告诉她,妈妈知道你特别喜欢玩,那么现在,在洗澡的时候是可以尽情的玩的。那天晚上我和女儿特别快乐的玩水,度过了愉快的晚上。
整个事情,我总结一下:我要坚决禁止了真的特别不合理的行为+共情孩子的需求+紧紧抱着她,给她一种感觉妈妈不喜欢的是她的行为,但妈妈依旧很爱她,她是安全的,情绪是可以表达的+示范给她看如何用合理的行为满足自己并没有错的探索欲望。
通过类似做法,我也让孩子学会了自我控制看手机动画片的时间。现在每天只有早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她会看一会,因为这是我和她的约定,她喜欢看有趣的动画片学习没有错,只是需要让她明白控制时间以免伤害视力。
简单粗暴的拒绝孩子,孩子会习得另外一种悲观,就是无论我提出怎样的需求都是不可以被满足的,他的自尊会特别低,他长大后会有深深的“不配得”感,认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是罪恶的。
简单粗暴的拒绝孩子还会深深伤害亲子间的信任感,在他看来你拒绝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行为,他会认为你不爱他,不接纳他这个人。
所以将人和行为是分开看待尤其重要!
这里是暖暖莳光电台,我是Danny。如何养育乐观快乐的孩子?给予孩子温暖的氛围、清晰的安全信号、对人无条件的爱、对行为有条件的奖励,并学会不含敌意的拒绝和引导孩子不合理行为就可以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期待你的持续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