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游泳

时隔半年,再次去学游泳,又一次确认了这样一种感受:学习一种运动,是一种和学习语数外有很大差别的活动。

看到同学在群里问有人去游泳不,犹豫了一下就想去试一试,就像我最初试着入学篮球、尝试烫头发一样。

我对游泳是有点恐惧的,我感觉自己肢体不太协调。所以再次选择去游泳是有一些挑战的,我想去挑战一下,而且今晚刚好有个同学作教练,还比较合适。

一入水,我就感觉自己飘起来了,很不安全。同学教练跟我说要先憋气,而且必须要有泳镜。这和我上次学习的关于游泳的知识不太一致,而且,我也没有泳镜。

同学教练到比较深的地方去游了。我站在浅水区和深水区的交界处,因为这里比上次来的时候多了一道浮“桥”——我可以抓住它防止被淹死。旁边的人游来游去,我觉得我既然来水里了,不会游也应该做点尝试,去呛几口水。就先从呛水开始吧,上次我记得是这么教的。展臂、蹬腿的动作我不会,去喝几口水我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个人在那呛了几口水,虽然觉得自己也努力了,但旱鸭子还是旱鸭子。

自己搞不定就想求助。这时候旁边来了个小弟弟,旁边还跟着他的爸爸。小弟弟游的还不错。

“小朋友游的真好,他学游泳多长时间啦?”“学了一个暑假。你是还不太会吧。”

“是的。小朋友能不能来教教我呀?”我觉得跟大人们学不太会,或许小朋友们可以教会我。

小朋友好像没太听见,但是那位爸爸开始来教我了,“你应该先练浮起来。他们教练最开始也是这么教的”。

同学教练在一旁表示赞同。

后面两位教练又在泳镜问题上迅速达成了共识,我应该戴个泳镜,没有就先用他们的。

于是,我就既有了泳镜,又有了两个教练。

后面,那位爸爸教练一边扶着我,一边和我一起憋气——要想浮起来就得头往水里插、憋气。头往水里插,其他什么动作都不用做,让身体慢慢浮起来。头往水里插,憋气,这个动作比较简单,我之前不就一直练这个吗,好了,就跟他走了。

后面,我又问了一些问题。

“人浮在水里不动身体会打转怎么办?”

“很正常呀,就像一个木头一样,在水里也会打转,之后就要靠双臂来控制左右上下了。”

“我浮在水里不用力,腿还是会下沉。”“就是不要用力。它肯定会浮上来的。”

这些问题都是他在旁边扶着我练习的时候产生的。我一找不到方位或者想沉入水中他就把我捞起来。后面想想,那位爸爸教练除了告诉我先浮起来,他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是在旁边随时准备捞起我。

按照我的那位心理健康专业的同学教练的说法,这叫给了我“安全感”。同学教练也给我了另一个“安全感”,他告诉我如果感觉自己找不到方向、要沉下去了,就像他那样做。接着,他就给我示范了四遍,虽然其中两遍我反应太慢没太看见。就是那种两脚往前发力、使劲往下跺的姿势,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知道是不是有出处,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用的,起码让我觉得我不会被淹死,或者起码我也差不多可以那么一跺脚站起来。

就那么一憋气然后浮起来再加上一跺脚,离开游泳池的时候,我觉得我也是快要学会游泳的人了,起码我的两位教练说我“进步很大”。

换完衣服之后,我又有了学篮球时候的想要写点东西的冲动。我觉得这些运动的学习里面蕴含着和平常英语、专业课啥的学习不太一样的东西。换句话说,我觉得这是我最近正在追求的“玩学”“游戏学习”等等学习理念的一种很好的、很鲜活的实践。

再具体一点,我觉得我学习游泳的过程中蕴含着这样一些很重要的元素:

1.混龄。我想,我是不太好意思问跟我年龄相仿的会游泳的人的,我会更愿意和年长的、或者说年幼的人学习。

2. 自由空间。在游泳池里,我可以不游,或者到处游,只要我愿意。旁边的人自由地游来游去,我即使站在原地不动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包括后面遇到的那位爸爸教练。

3. 安全感。如果不是和那位比较熟悉的心理健康专业的同学一起壮胆,我自己怕是很难迈出重新下水的那一步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后面交给我的那一“跺脚”站起来的救命技巧。

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学会游泳,因为两位教练都说要付出时间、在水里泡一个星期。

但我觉得,上面的经历一定是有它们的价值的。

5月15日夜

作于从游泳池回宿舍途径的乐育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