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论——参考模型

文章目录

  • 计算机网络概论
    • 参考模型
      • OSI参考模型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TCP/IP参考模型
      • OSI模型与TCP/IP模型比较
      • 分层模型与网络实例

计算机网络概论

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OSI7层模型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定义如何在信道上传输0、1:Bits on the wire
  • 机械接口(Mechanical):网线接口大小形状、线缆排列等
  • 电子信号(Electronic):电压、电流等
  • 时序接口(Timing):采样频率、波特率、比特率等
  • 介质(Medium):各种线缆、无线频谱等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实现相邻(Neighboring)网络实体间的数据传输
  • 成帧(Framing):从物理层的比特流中提取出完整的帧
  • 错误检测与纠正:为提供可靠数据通信提供可能
  • 物理地址(MAC address):48位,理论上唯一网络标识,烧录在网卡,不便更改
  • 流量控制,避免“淹没”(overwhelming):当快速的发送端遇上慢速的接收端,接收端缓存溢出
  • 共享信道上的访问控制(MAC):同一个信道,同时传输信号。如同:同一间教室内,多人同时发言,需要纪律来控制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将数据包跨越网络从源设备发送到目的设备(host to host)
  • 路由(Routing):在网络中选取从源端到目的端转发路径,常常会根据网络可达性动态选取最佳路径,也可以使用静态路由
  • 路由协议:路由器之间交互路由信息所遵循的协议规范,使得单个路由器能够获取网络的可达性等信息
  • 服务质量(QoS)控制:处理网络拥塞、负载均衡、准入控制、保障延迟
  • 异构网络互联:在异构网络中路由寻址和转发

思考:为何在唯一的MAC地址之外,还需要唯一的IP地址?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将数据从源端口发送到目的端口(进程到进程)

  • 网络层定位到一台主机(host),传输层的作用域具体到主机上的某一个进程

  • 网络层的控制主要面向运营商,传输层为终端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控制

  • 两类模式:可靠的传输模式;不可靠传输模式

    • 可靠传输: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适合于对通信质量有要求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等

    • 不可靠传输:更快捷、更轻量的端到端数据传输,适合于对通信质量要求不高,对通信响应速度要求高的应用场景,如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利用传输层提供的服务,在应用程序之间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关注所传递信息的语法和语义,管理数据的表示方法、传输数据的数据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通过应用层协议,提供应用程序便捷的网络服务调用

TCP/IP参考模型

TCP/IP模型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互联网层 Internet Layer
网络接口层 Host-to-network Layer

TCP/IP参考模型

  • ARPANET所采用(ARPNET最终采用TCP和IP为主要协议)

  • 以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协议TCP/IP命名

  • Vint Cerf和Bob Kahn于1974年提出

  • 网络接口层(Host-to-network Layer)

    • 描述了为满足无连接的互联网络层需求,链路必须具备的功能
  • 互联网层(Internet Layer)

    • 允许主机将数据包注入网络,让这些数据包独立的传输至目的地,并定义了数据包格式和协议(IPv4协议和IPv6协议)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允许源主机与目标主机上的对等实体,进行端到端的数据传输:TCP,UDP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传输层之上的所有高层协议:DNS、HTTP、FTP、SMTP…

先有TCP/IP协议栈,然后有TCP/IP参考模型
参考模型只是用来描述协议栈的

OSI模型与TCP/IP模型比较

  • 7层模型与4层模型
    • TCP/IP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定义主机与传输线路之间的接口,描述了链路为无连接的互联网层必须提供的基本功能
    • TCP/IP模型的互联网层、传输层与OSI模型的网络层、传输层大致对应TCP/IP模型的应用层包含了OSI模型的表示层、会话层和应用层
  • 基本设计思想:通用性与实用性
    • OSI:先有模型后设计协议,不局限于特定协议,明确了服务、协议、接口等概念,更具通用性
    • TCP/IP模型:仅仅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
  • 无连接与面向连接
    • OSI模型网络层能够支持面向无连接和面向连接通信
    • TCP/IP模型的网络层仅支持面向无连接通信(IP)

分层模型与网络实例

计算机网络概论——参考模型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