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人设?

今天听万维钢讲《为什么“人设”不重要?》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他看来,人设就是认同感。认同感是一种固定型思维。它的着重点在:你要“做什么人”。而一旦人设崩塌,就会影响自己的自信心,做事的时候畏首畏尾。

所以人设是一种枷锁。

看完文章,我受到两点启发。

1、琢磨你自己是个什么人不重要。你应该考虑下一步该做什么事。而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不敢主动做事,不敢承担风险,不敢表现自己,都归结于性格太内向。这样的结果是错失了很多机会,也让自己躲在壳里,一边焦虑,一边懒散。

之前听《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说过:“人总是战略性地选择某个情感,来达到目的。”你并不是真的无法选择更主动。而是这样的退缩,可以让你避免面临失败的痛苦。直白地说,你害怕失败。所以你给自己的人设是:内向。

而人设本身就是固定型思维,这种固定性思维又限制着你在做很多事情时候延续这种人设,一直处于消极的循环中。

当然还有一种思维模式是“成长型思维”,它更关注该做什么事,它更强调“努力”的作用,“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这点我也深有体会。

在训练营里、读书会里,我已经亲眼看过好多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目标。一开始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事,知道在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去解决。

这是让我震惊的地方。当我还在纠结自己的人设是否适合写作这件时,他们已经发生了质变,他们已经可以左右逢源,寻求在更大的层面上展示自己。比如昨天福红在写自己应聘的事,让我读起来就很激动很佩服。

一旦你有了成长型思维,不再拘泥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变化随时都能发生。

这个思维在教育孩子时,也很有帮助。就像文中说的:在夸孩子的时候,夸他“努力”比夸他“聪明”更好。

家里的小娃 现在正处于terrible  two阶段,特别容易产生挫败感:积木搭不好了,玩具装不上了,拿东西掉了等等,都会引起他的嚎啕大哭。

面对他的敏感,我有时候也很无奈。以前都是用“很棒、很好”这些词夸他。现在跟他沟通的时候,经常会说多试几次就好了,爸爸妈妈也不是什么都会做的,也要通过学习尝试才能做成。有时候还故意把积木推到,再跟他一起搭建。

其实,这也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引导,知道能力有不足,但又给了他解决问题的通道。这样不至于打击他的兴趣,同时也保护了他的自信心。

2、恰当运用“人设”的激励作用,可以帮助你先行动起来。

这也是一种反向思考。

虽然“人设”是一种固定性思维,但它毕竟是能激发认同感的。而认同感又是一个影响力工具,能左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对于缺乏行动力的人,打造一个“人设”标签,可以适度给人压力,让你的行为能撑得起你的人设。

比如立Flag,就是打造人设的行为。立下减肥、健身、读书等Flag,也是在打造积极向上的“人设”标签。

像我们参加训练营、读书会、落笔群,每天的“打卡”,本质上不都是在强化“能坚持写作”这个人设吗?

你公之于世人的“人设”,也在对你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你每天的坚持增加动力,给自己一个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理由。


所以,在我看来,“人设”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你要给自己的“人设”是什么样的,以及你能不能按照自己的积极“人设”去左右自己的行为。你去左右自己行为,也就是在做事。你琢磨该怎么做事才能撑起你的人设,就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什么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