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导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001-007
我是用心的教师。
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起来。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所谓的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
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的了解教学。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
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和完整的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
第三,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
“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优秀教师需要关于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本书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同时也提出如何使教师的灵魂从孤独分离中走出来的问题。
与此同时,抨击教师成了时尚。
要充分的描述内部景观图画,必须把握三种重要通道——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
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纯精神性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
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他们本来完美的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因而我在本书中也努力把它们结合起来。
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真实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本书的核心问题,虽然提供答案的挑战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我明白了停留于“是什么”“怎么办”以及“为什么”的问题如何有吸引力,但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他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求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
我坚持啃这块硬骨头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也是我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核心问题。
读后反思:
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需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的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教学中的困惑实在太多,有来自教材的、有来自学生的,更有来自教师自身的。
正如作者分析的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复杂,无论我们怎么学习,怎么研究,肯定有学习不到的东西。
其次,就是我们教的那些学生远比生命更广泛,更复杂。
第三,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也使我们的教学充满了诸多困惑。
本书主要探究的就是教师的内心世界,这更让我有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也或者说是这本书于我而言也充满了神秘感,让我迫不及待的想阅读下去。
只有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对自己内心越熟悉,教育教学才会越稳健,生活才更踏实。
“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本书的核心问题,同样,“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也成为我教育教学生涯的核心问题。
只有弄清楚自己的内心真实的世界,才能更好地投身教育教学。这么多年,在教育教学上没有多大成绩,究其原因,就连自己的内心世界都没搞懂,怎么会知道“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问题呢?
探求自身内心世界,这是一条少人踏足的小径。但是,我们必须先把这个问题弄明白,教育教学才会有希望。
坚持读下去,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