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偏安东南

宋高宗赵构、宰相秦桧,为了保住自己的小位子。他们放弃了国家利益、忘记了国仇家恨,向金乞和。

公元1155年,秦桧挂了,但秦桧虽死,百桧尚存。四年后,赵构由于膝下无子,选了赵玮做继承人。

公元1149年,完颜亮发动政变自立为帝。

公元1161年九月,完颜亮挥师南下。就在宋兵抵挡不住之时,,虞允文力挽狂澜,大败金军。加之金内部斗争,北撤。于是宋金双方再次议和。

后来的宋孝宗赵玮也好,宋理宗赵昀也好,都做了些改革,也想扭转这样的情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已经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不过金也威风不了多久,少数民族中出了一个超级厉害的战斗民族,就是蒙古。

宋与蒙联合灭金,灭完金之后,蒙就把矛头对向宋了。

这是长达40余年的宋蒙战争。中间还又出了个坏人贾似道。

公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被俘,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虏恭帝及皇亲官员数千人北上,至此,南宋实际已经灭亡。

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元军分南北两路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大败,宰相陆秀夫见势不妙,背起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赵昺毅然投海,之后随行十多万居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据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蒙古崛起后,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他灭掉西夏用了二十三年,灭金只用了二十二年,这些政权都以军事立国,曾威震天下,然而,蒙古君臣没有料到,灭掉宋国他们整整花了四十五年。

南宋朝政虽然委靡腐败,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员平时文恬武嬉,但崇尚宽仁和文治的国策,也在广大市民中间播下了忠君爱国,重视名节的种子,一旦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事往往自觉为国效命,虽无法力挽狂澜,但顽强之意,也让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清朝学者赵翼所说,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祐之毙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为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从檀渊之盟 、靖康之难、宋金和战、偏安东南。这几集描述了宋、辽、金之间的战战和和,从与辽有能力一战,到后面一直在签订不平等条约。这无疑与他们历代倡文抑武的政策、皇帝的行为,总有大奸宰相有关系。当然也和倡文的政策有一定关系,隐约能感觉到,和其他朝代不同,第一个没有大的兵变,看到某些皇帝一出事就跑的行为我都想大反特反了;第二个朝政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像太后干政啦、宦官朝臣掌权啦,当然朋党现象这个还是比较严重的;第三个就是挺身战斗的爱国人士犹多(可能也真是宋的打仗能力比别人来说弱了点)……

以史为鉴,从大局来说,居安思危,能战方能谈和平。从个人来说,那些国家有难,定当挺身而出的爱国之士们,让人由衷钦佩,也是学习的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59 偏安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