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龙》:乐观过头会变盲目,屡败屡战才能获得自由

《巴比龙》

这个月26号上映的美国电影《巴比龙》,是翻拍自1973年史蒂夫·麦奎因与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同名经典越狱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湖南哥(查理·汉纳姆)扮演的职业扒手亨利因为被人陷害谋杀了一名皮条客,从而被流放至大海环绕的法属圭亚那的监狱服刑,并在狱中屡次三番越狱,最终,赢得胜利,从魔鬼岛逃脱的真人故事。

在这个“惨绝人寰”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名叫路易斯(拉米·马雷克饰演)的造假专家,他原本是一个百万富翁,在巴黎也拥有一个挚爱的妻子,锒铛入狱后他总幻想着自己的妻子舍弃一切来拯救他,就像他自己会为了她舍弃一切去保护她一样,他总以为自己圣诞节就可以回家了,但却事与愿违。

过分的自信和乐观主义,也导致了他在狱中差点还没上诉就已经被人谋害,因此,在拒绝了主角亨利的“互助共赢”条件之后, 他也后悔了,立马转身寻求亨利的帮助,以免自己过早的死在狱中。本来因为金钱的利益而结合的两个人,最后竟也成了手足情深,难舍难分的好兄弟,亨利胸前的蝴蝶纹身,也带给了亨利新的名字——“巴比龙”,一个印在德加心口的标志。

亨利和路易斯

然而,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除了被巴比龙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之外,隐忍、克制、有勇有谋,还有不愿意出卖自己朋友的那份精神,同样也让我感动得泪目。

每一次看到他为了德加而战斗的时候,总觉得他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神明一样,帅气,英俊。犹如雕塑般健壮的身材,即使再遭遇了两年和五年的独立监禁之后,变得精瘦,他的精神仍然未被挫伤,依然可以熠熠生辉,闪耀着追求自由,永不妥协的耀眼光芒。

就像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大·德阿文尼亚所说的一样,「在自由的海洋面前,重要的不是拥有一艘船,而是有一个想要前往的地方,一个值得所有的水流经过的港口,抑或是一个梦想。」巴比龙的梦想就是逃离这座“人间地狱”,离开这里,回到文明的社会,成为真正的自由的人,而不是在这里浪费生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所以从遇见德加的那一刻,他一眼就能够看穿他的盲目乐观,并告诉他,他的妻子是不可能像他一样,为他做出任何牺牲的,而他羸弱的体质,在监狱里也一定不能够存活,他随时都会死于非命。他就像是一个警钟一样,能够敲醒的德加心中“顽石”,让德加能够真正的面对这个现实状况,接受自己已经在狱中的残酷现实。

德加

可是,人这种物种,即使能够随时根据自己面对的状况而调整自己,做出相应的举措和反应,但在本质上,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那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已经牢牢的镌刻在生命里,很难被改动。就算巴比龙能够保护德加不被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的思想习惯和精神面貌,也不一定能够让他将这种精神永远永远的保持下去。

所以在遭遇了多次的失败之后,德加并没有像巴比龙一样,依然具备孤勇如神的挑战的精神,面对自己的未来和自由,他已经失去了挣扎的底气,被迫做出了妥协,目送着巴比龙的离开,欢呼、雀跃,像极了喜极而泣,实则内心痛苦不堪,不能言喻。(多么希望他有隐忍和抉择)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纪伯伦的经典诗集《泪与笑》里面写的那句诗,他说,「灵魂的干渴要比物质的渴望更重要,心灵的恐惧要比肉体的安宁更可怕。」

德加已然失去了人作为自我的最后一道防线,他忘却了肉体的安宁,并不能真正的抚慰他心里的恐惧与遗憾和痛苦,一时的宁静换来的是永远的牢笼,不和巴比龙一起逃离魔鬼岛,他就只能一直都是一只笼中兽,再无翻身之日。

真美好~

骨子里的柔软,会让人变得太过乐观,乐观过头,又会带来盲目的自信,到最后,连那一点点自信也消磨完了之后,就会变得不知道该如何挣扎,不知道该如何追寻自由,更加不知道何以为人了。

可是作为一名看客,我又不能够真正的去批判他或者提醒他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应该如何让自己逃离监狱或重获新生,我能做的只是在这里碎碎念,在这里为他惋惜,为他不值得,同时也为巴比龙称道。

因为巴比龙他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他让我明白了,即使人生处处有磨难,但作为人,就一定要具备勇气,具备不死的精神,屡战屡败,屡败也要屡战,只有这样,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强迫自己腾空而起,创造奇迹。

即使你面对的是监狱,面对的是魔鬼岛,面对的是一望无际,渺无希望的海洋,只要你不曾丧失自己的信心,只要你不会过分乐观主义,那么你一定会得到上天的眷顾,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孤勇,也将是一种另类的武器。

END.

自由在哪?
自我洗涤
默默画画的德加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比龙》:乐观过头会变盲目,屡败屡战才能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