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倾听篇

1/

假如你的眼睛不舒服,去找医生配眼镜,医生和你没说几句就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递给你:

“喏,你戴上这个,我用了三十多年了,肯定清晰的。”

你戴上后发现整个世界变得更加扭曲了,还不如不戴,你说:“太糟糕了!”

“怎么会呢?”医生惊讶,“我戴的时候很好呀,你再试试?”

“还是看不清。”

“喂,你这个人怎么回事呀,我真是好心不得好报!”



2/


你可能觉得这则对话很滑稽,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对话,这样的场景少吗?

小时候,经常会和父母在餐桌上发生这样的对话:“这菜你肯定喜欢吃,你怎么会不喜欢吃呢。”“什么?你不想读书,我们花了这么多心血,你怎么能不想读书呢?我们还不是为了你好?”

不止父母,我们在兴冲冲地向别人推荐某个东西或者微信聊天的时候,也常常说:“我保证你会喜欢的!”,“怎么可能会这样呢?你应该搞错了。”

我们总是喜欢太匆忙地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不愿意细心诊断,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有没有理性考虑过,当你说“我保证你喜欢”时,你凭什么来“保证”呢?



3/


我们的教育习惯教我们去说、写,但是很少有专门教过怎么听,而原生家庭的教育也很少尊重小时候的我们的意见,导致了我们的话不被别人重视,我们自己也渐渐丧失了“听”的能力。

我常常在知乎上看见这样的问题:“如何在谈话时回应,让别人感到有趣”,“聊天时怎么样的回答能让别人舒服?”,这些回答通常用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大谈各种倾听时的技巧。

但在现实对话中,如果你要和我交往,想影响我,你首先就得了解我,而你就需要真正地、真诚地倾听,不要抱着功利的态度、不要用技巧,如果我察觉到你不真诚,在用某种技巧试图操控或欺骗我,你就会让我没有安全感——我不信任你。这就意味着情感储蓄账户的破产。

情感账户:银行账户能够把钱存进去,作为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情感账户里的储蓄就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史蒂芬▪柯维


4/


我们通常是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多数人在聆听的时候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作出回应,为了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但是,无论是主动型聆听还是回应型聆听,都是一种技巧,本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表现出来,你的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你只不过是作出回应,操控对方,对己有利。

大多数人就是这么自以为是,而这样的自以为是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应该这样这样才对。”

2)追根究底:依照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什么原因吗?”

3)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用主观意见代替对方情况,提供忠告

    “我保证,你xxx样就可以xxx了”、“相信我,你应该……”

4)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他这么做肯定是为了出风头,装文艺/我觉得他就是故意特立独行,吸引目光。”

其实我们在与上一辈对话的时候,这四种形式的对话几乎占据了全部:

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欺负了的孩子回到家,想和父亲谈一谈:

“爸爸,我不想上学了。”孩子委屈地和父亲说。

“怎么回事?!”父亲感到很诧异(实际上还有很多父母不会问为什么,他们会劈头盖脸地抛出接下来这一句)————追根究底

“我和你妈这么辛苦地工作,还不是为了给你创造良好的条件?你却不想读书了?”————价值判断

“不是的……爸爸,我……”

“我当年也和你一样,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可是现在就后悔了,你还是好好读书,我们都是为了你着想,将来你就懂了。”————好为人师

“他们欺负我。”孩子的眼泪快憋出来了。

“你没有想过你自己有什么错误吗?不能总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得好好想想你自己的问题。”————自以为是

“可是……我不敢去学校。”

“我们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你怎么就不知道体谅我们一下呢?你应该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名校争光。”————好为人师、价值判断

“我知道你们很辛苦,但是我……”

“唉,好了好了,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你们懂什么,快去上学吧,要迟到了!”————价值判断

父亲在谈话的过程中,全程忽略了孩子想表达的东西,而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价值判断回答孩子,给出孩子自以为正确的回答。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以后肯定不会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你再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在倾听的时候和别人说过这些话:


“不是吧,这道题的答案怎么会是这样呢,你绝对搞错了。”

“什么?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我觉得你应该……,而不是……”

“不太对,事情应该是……的。”


你有没在聊天的时候,做出这样的行为:

对方给你发了一个链接,和你讨论某个话题,你几个小时后才回复,谈到了你感兴趣的话题,而忽略了对他几个小时前消息的回答。

对方兴冲冲的找你分享某件事,聊了几句你就转移话题说到自己的另一件事。

 如果有,我想和你说一些真诚的话。


 5/

聆听的最高层次是,以理解他人为目的。这样你不必以己度人,不必费心揣测,不必为怎么回答绞尽脑汁,却可以获得比这些行为更有效的回报,聆听不是为了作出回答,而是理解,是听清他的心想表达什么。

而像上文的许多例子,要么是忽视他人的心理需求,要么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快刀斩乱麻得出结论,给出自己“善意”的建议,

其实以这些方式,无论用什么技巧倾听——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本质都是技巧——因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而非以他人为中心,动机已经不言而喻。因此,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上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你要知道,当你在倾听别人时,是你在别人的影响圈内,而不是别人在你的影响圈内,这就要求摆脱以自我为认知本位的视角局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第二大心理需求就是“被人承认的需要”,倾听的人性本质,就是让对方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你需要真诚。想要从情感储蓄里取钱,首先这账户里得有钱呀,而这“储蓄”的来源就是两个人之间不断累积的信任感、安全感,不理解别人真正的需求,而是以回答和获利为目的,就不可能产生长期的信任和依赖,当对方通过了对你的“不信任提案”,沟通就会走入死胡同。

 6/

正确的移情聆听,应该针对上述四个主要误区做出调整:

1)第一步是复述对方的语句,确认事实

        -“我不想去上学了”

         -“你不想去学校了。”(注意语气,我用的是句号不是问号)

2)第二步是加入解释,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解释一遍,但注意不要用感性思维,要用基本逻辑:

        -“有什么心事吗?还是在学校遇到什么困难了?”(不想去学校的基本原因分为主、客观)

3)第三步是掺入个人的感觉,代入你的情感,主要用感性思维,但焦点在对方的感情:

       -“你很讨厌上学吗?”(对方“讨厌”的情绪被你点明)

4)第四步,逻辑与情感并用,将客观事实和对方的主观感受说出来:

       -“你不想去上学,是因为遭到什么困难导致你讨厌去学校吗?”

 运用这四个阶段的方法,就能深入理解的对方的症结所在,从而真诚地对话。

7/

最后一些有关倾听的勘误:

你去理解别人,不是为了让别人理解你,“理解别人”就是最终的目标,这就是倾听的最真诚目的。

如果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的落脚点都是为了自己,那就永远不会真诚,因为一开始的立场就站错了。再怎么用技巧去弥补也无济于事。

但让别人了解自己也是一种义务,当你以理解别人为最终目的,别人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到你的人格,这是个“无心插柳”的自然过程,真正实现从他的影响圈到你的影响圈的转变的,是你真诚的品德,而不是你高超的聊天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际交往:倾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