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老何2020年的最大收获之二



        最近,老何在凤凰卫视看到一个关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生存竞争的节目,尼安德特人无论在身材体力和脑容量都比智人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为什么尼安德特人在与智人的生存竞争中却逐渐消亡灭绝呢?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在4.5-5.5万年以前,智人的群居的规模已经逐步扩大到450人以上,而同时期的尼安德特人的群居规模却不超过150人,而且,由于智人群居规模的不断扩大,尼安德特人群居的领地不断的被智人侵占和分割,所以,其群居的人口规模也逐渐减少,最后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逐渐消亡灭绝。《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大脑)在进化过程,逐步形成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虚构想像能力和更复杂高级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可以让更多没有血缘关系的智人拥有(虚构出来的)共同信念或信仰,能够共同一起群居生活和猎取野兽,所以,智人最终战胜了尼安德特人,并迅速成为地球上生物链最顶端的万物之灵!

多年前,老何参加一个广东省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聚会,到南航公司的一个飞机驾驶培训基地体验了一次模拟驾驶飞机的训练,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从发动机启动,飞机的缓慢滑行、加速拉升到起飞,在高空的定速巡航,一直到目的地的缓慢降落和着陆,体验了整个飞行的全程,无论是眼睛看到全程视觉景像,耳朵听到起飞、巡航和下降过程的声音,身体感受到飞机启动,起飞,下降和着陆的震动、加速和减速的动态感觉几乎与实际乘飞机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当自己走出模拟训练机的时候,才发现刚才在模拟机的那种开飞机的感觉真的是一种很真实的幻觉。

有一次,老何从广州乘巴士回家时发现,巴士司机看的屏幕不仅可以看到行驶的路线(GPS显示的路线),更可以看到所驾驶车辆实体位置以及车辆前后左右的路况和四周车辆、行人的动态状况,就像在车顶部有一个跟随巴士一同行驶的摄像头(或一同行驶的无人机摄像头)同步监控着巴士的运行。当然,巴士的顶部上面并没有摄像头,老何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老何了解到特斯拉S P90D安装有8个广角摄像头和12个长距离超声波雷达。这些摄像头和雷达所收集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完全可以整合出上述的车辆及四周动态状况图像,就像在车顶上方有一个摄像头一直跟随着本车一同行驶。

这与我们普通人对自我的认知非常相近,我们都认为自己身体和内心的背后就是那个决定和控制自己行为、情绪和意念的“我”。然而,佛陀却认为“诸法无我”,在我们能看见的身体,我们能感觉到内心的情绪和意念,均没有一个恒常不变,主宰我们行为、情绪和意念的“我”,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我”就像上面所说的巴士顶部那个不存在的摄像头一样,仅仅是我们看到车辆行驶时的动态图像时所想像出来的幻觉。现代生物科学发现的大脑镜像神经元以及相关的研究发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为什么能够产生这种“我”的幻觉。这也许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能够进化成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产生的“自我”幻觉却是人类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万维钢老师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一书的解读中对佛学的“无我”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以下的解读:

一、“无我”的科学

"内观派"修行有三个基本认识,无常、苦、无我。“无常”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当中;“苦”源于不满足;而“无我”的巴利语翻译成英语是not-self,而无我的中文翻译应该是no self。这种中间有微妙的差异。no self说的大概是我不存在,而not-self强调的是不是我。

在《五蕴皆空经》里记录,佛陀是通过启发式教学,让五位僧人理解五蕴都是虚幻的,当五位僧人悟道时,他们就从僧人成为了罗汉。五蕴是指色蕴(人的身体,形态)、受蕴(基本的感情,喜怒哀乐)、想蕴(基本感知,视觉嗅觉)、行蕴(精神形态)和识蕴(人的意识)。佛陀问五位僧人,你的身体是属于你自己的么?僧人答当然属于我自己了。佛陀又说,如果你的身体属于你自己,那你让你的身体变形,它可以变形么?僧人回答不能。佛陀:那你的身体就不属于你自己。如果一个国王可以处死一个罪大恶极之人,而你则不能控制你自己的身体,所以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通过类似的方法佛陀同样论证了其他四蕴都不属于我们自己,所谓五蕴皆空。而佛陀的思考被现代心理学所认证,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教授 罗伯特-库尔茨班说过,你不是总统,不是CEO,也不是总理。

万维钢老师则分析。佛陀论述了五蕴不是我,但没说自我是不存在还是不以五蕴的形式存在。更有熊逸老师提出的质疑,如果我拥有一个包子,我想捏成什么样都可以。如果我拥有一块石头,就算我怎么捏,也捏不成我想要的样子,这么说石头就不属于我了吗。熊逸老师提出,如果我偷了你的钱,偷得是你的东西。而如果我打了你的身体,我到底是打了你,还是打了你的身体。“你”是主格,“你的”则是宾格。熊逸老师强调,很多哲学问题都是语言上的模糊性导致的,也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让我们的沟通具有高效性。真正的哲学问题是去除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后的问题,能通过语言模糊性解释的问题就不算哲学问题。最后熊逸老师提问:难道只有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控制才是真正拥有么?如果佛陀继续提问,到底怎样程度的所有权和所有格才成立呢,熊逸老师会拿出沙堆诡辩。(细节详见: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11月17日特别放松:和熊逸老师切磋一个佛学问题)

万维钢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正是去除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后的问题才是哲学问题。在佛陀的时代人们是受制于语言的限制和缺少抽象思维的,佛陀主要想论证的是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自我。而现代科学也有同样的研究,(《未来简史》每天听本书学习笔记中的左右脑实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在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是,意识不作出决定,意识给决定找一个逻辑自洽的理由。意识就像是一个新闻发言人,当事情发生后,他给行动一个合理地理由。这个原因也许是进化带给我的特点。我们都愿意让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靠谱的人,凡是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那么既然五蕴不是自我,到底什么才是自我呢?

二、大脑是个多元政体

在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的《理性动物》动物中有研究显示,人的大脑里有七个感情模块,分别是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避免疾病。这七个感情模块只是逻辑上的分类,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大脑区域(第五节中会讲到真实存在的感情区域,伏隔核和岛叶)。我们的大脑是轮流被这七个感情模块占领,当哪个模块声音更大,我们就按照这个感情模块行事。

那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是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感情支配,自由意志则是,我可以理性的选择我大脑里感情,但真实情况是,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我们只是受感情支配的。(相似的内容见《未来简史》)就算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下一次作出决定时,依然很难做出自由的选择。而佛陀则是告诉我们,通过修行可以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

佛学高级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他还有一整套实践的方法。

三、冥想的方法

在几年前,在演说家节目中,乐嘉曾经说过,冥想就是什么都不想。虽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更不懂冥想的意义是什么,但这句话挺震撼我的。难道还需要训练什么都不想么。

在佛教中有三个派别,禅宗、藏传佛教和内观派。禅宗通过思考一些公案,僧人之间的辩论,偶尔来个机锋,最终追求顿悟,禅宗比较适合诗人。藏传佛教强调视觉意象,所以藏传佛教适合艺术家。而内观派追求“正念”,适合心理学家。正念非常具有科学精神,内观派冥想是通过训练,获得对事物的洞见,追求个人真正的自由。

冥想的现代心理学解释是,当人放松大脑,努力做到什么都不想时,大脑会进入“默认模式网络”。在默认模式网络中,各个思想模块会不断产生新思想,人的意识就像一个滚珠一样,被各种模块击打,随机产生思想。(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讲过创新时提到,创新就是通过不同思想的链接产生的)。而冥想则是要求大脑不能进入“默认模式网络”。

佛学中有“八正道”,第八是”正定”,第七是“正念”。当我们通过冥想可以达到正念时,我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仅仅在冥想时专注于呼吸。就算在平时,我们也可以专注于当下的事物。这跟前两年提出的网络流行语“活在当下”一个意思。内观派强调专注于事物的目的时获得洞见。这种专注不同于集中注意力,有时候我们看书需要集中注意力,这种集中注意力是比较简单的,我们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作者的内容不断运行的,而内观派强调的“正念”则是控制思想,我想要想什么就可以想什么。

这样的专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不受强烈情感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作者罗伯特-莱特举了一个他自己牙疼的例子,在没有修炼冥想时,他每次牙疼都是“ouch”,而修炼了以后,它可以把这个感情跟自己的感情剥离开,当再牙疼的时候,就变成了"whoa~",仿佛这个感情已经不属于他了。在以前我学到过一个控制感情的办法跟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可以用语言表述你的感情的时候,你就80%控制了你的感情。例如,当你非常生气的时候,你哪怕在心里想,我现在非常生气,你的气就已经消了一半了。我平时的确实践过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当我们用语言表达情感时,其实已经启动了大脑的理性模块,利用语言总结感情的过程,就是把自我跟这个感情剥离开,不在沉浸于愤怒的情绪中,从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而更高的层次在于,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剥离开,专注于呼吸。当我们冥想时,大脑中通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通常有四个特征,不是你正在做的事,都和“你”有关,常常与另外一个人有关,都有某一个模块提供。而冥想的训练是,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不收他影响。这就好像我们站在火车站台,看着一辆又一辆火车走过,却不上车。如果做到这一点脱离了“苦”,接近“涅槃”。

而现实是,目前好像没有哪个大师生成我做到了“涅槃”。而且作者罗伯特-莱特还发现在这个过程总存在四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无为”和“成功”。当我们越想做到无为,你就越做不到,反而你放松下来才能做到无为。冥想也是一样,你越想专注,反而越难做到专注。第二个矛盾是,最需要冥想训练的人,往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第三个矛盾,越拒绝越反抗,越被控制。当我们产生感情时,面对感情最好的办法不是跟他对抗,而是放手,让这个感情跟你剥离,让他离你而去。第四个矛盾,人不能控制情绪,情绪控制人。如果你上来就说,我可以控制我自己,那你就控制不了你自己,你要是意识到你控制不了你自己,这才是迈向控制自己的第一步。

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一)技术原理

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是近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传统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就提出: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对神经科学家而言,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从镜像神经元发现伊始,世界各国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包括神经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块新出现的“科学富矿”,进行研究、探索和实验,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假定。

(二)主要功能

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人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能力的起源、理解人类文化的进化等重大问题有重要意义。

(1)迅速理解他人意图

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与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相似,镜像神经元似乎也为特定的行为“编写模板”。有了镜像神经元的这种特性,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

在猴子、人类的大脑中,都存在镜像神经元。不论是自己做出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基础。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认知能力严重下降,以至于无法对刺激作出反应 。[1]

(2)体验别人的情感

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当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他们脑岛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换句话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患有自闭症的人,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受到了损害。

(3)语言建立的基础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帕特丽夏·格林费尔德表示:“镜像神经元为文化的进化和演变提供了强大的生物学基础……如今我们知道,镜像神经元能够直接吸收文化。每一代人都是通过模仿、观察,来教育下一代人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学家迈克尔·阿尔比指出,人类的语言就是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基础上的。阿尔比教授认为,复杂的手势以及人类在说话时舌头和嘴唇的运动,都是基于同样的原理。[2]

(4)助于中风偏瘫

镜像神经元能使我们凭直觉捕捉到其他人的意图,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更好地理解这些意图或行为。研究人员说,对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开始于30年前,如今还处于初步阶段。深入研究镜像神经元可以揭示人类社交互动和模仿学习的奥秘,比如,婴儿学习成人的表情就是因为有镜像神经元,而幼儿自闭症可能与镜像神经元功能失调有关,刺激镜像神经元功能还将有助于中风偏瘫病人恢复行动能力。

(三)历史沿革

镜像神经元是20世纪末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首先发现的,这个发现证明在猴脑存在一种特殊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这个发现在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科研人员把这样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经元,称作“大脑魔镜”。

1996年

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1998年

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布洛卡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他进一步提出,人类正是凭借这个镜像神经元系统来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同时与别人交流。

1999年

亚科博尼等人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在动作模仿和模仿性学习中起作用。他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到了自愿者在模仿动作时大脑皮层布洛卡区的活动。

2000年

西谷信行和哈里(女)的研究表明,布洛卡区是镜像神经系统的协调中心。

2001年

威廉姆斯等人提出,镜像神经元系统损伤与自闭症有内在联系。

2002年

西谷信行和哈里报道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当他们让自愿者们观看画有各种口形的图片时,这些自愿者的镜像神经系统中的各部位会按照一定先后顺序被激活。这个顺序是:视觉皮层—上颞叶皮层—下顶叶—布洛卡区—初级活动皮层。

亚科博尼指出,在大脑皮层上,镜像神经系统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是相连的。边缘系统是与产生情感及记忆紧密相关的区域。

科勒通过在恒河猴身上的实验,鉴别出了一类镜像神经元:这类神经元能处理抽象的信息,比如特定动作的意义,以及与这些动作相关的声音或描述动作的语言。

2003年

科勒随后又发现视听镜像神经元具有分辨不同动作的能力,特别是当两个动作同时具有听觉和视觉信息时,镜像神经元对它们的分辨率达到97%.

分别由真第卢奇和迈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镜像神经元系统是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交流的共同基础,从而揭示了这一系统在语言从肢体动作到现代语言的进化中的作用。

2005年

费拉里在猴子的大脑皮层中鉴别出又一类镜像神经元:工具反应镜像神经元。当猴子看到实验人员手持工具,比如杆子或钳子时,这类镜像神经元的反应十分强烈,而当实验人员徒手做动作时则没有这样强的反应。

阿尔比布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镜像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损害,以至于不能识别自己的动作和语言。这些患者把自己说出的话当作另一个人说出的,从而产生幻听。

约瑟夫等人对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厚度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患者的镜像神经元所在的皮层要比正常人薄,而且病情越重,这部分皮层越薄。

2006年

格里德利撰文称,镜像神经元的功能或许可以解释部分听众为什么会错误地感受萨克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理解成愤怒。

桑顿认为自闭症的形成与婴儿时期受到的干扰有关。这种环境干扰可能是电磁辐射。处于发育阶段的婴儿的镜像神经系统对电磁辐射十分敏感。

乔瓦尼等人正尝试利用镜像神经元的特性来系统地训练中风后上肢瘫痪的病人,让他们观察并在脑中模仿一些动作,使他们的神经系统恢复对动作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从而得到康复。

威克等人发现,当自愿者看到录像中的人物作出感到恶心、难受的表情时,他们的大脑皮层反应与自己闻到难闻的气味时是一样的。这种大脑皮层反应集中在有镜像神经元分布的区域。

皮内达通过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脑电图发现,吸烟使人的镜像神经系统改变,让人的烟瘾更大。

舍甫勒等人的研究显示,人在观察机器人的动作时,不会有观察人类动作时产生的那种大脑皮层反应,这表明镜像神经系统偏好动物的运动。

对镜像神经元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开发,在机器人对动作的识别和协调中有了突破性进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