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手执墨笔,曹公十年如一日,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玑。

喜欢《红楼梦》的读者,也许更钟情于其中的经典诗词吧。

每每读到它,都会被才女们的诗词惊艳,除了佩服曹公的大才,也时常揣摩曹公所作诗词的用意。

这首便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以《终身误》为曲名,点明主题是“误了终身”。

纵然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端庄贤淑,但宝玉还是念念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仙女一样聪明寂寞的黛玉。

这始终是宝玉心中的意难平。

而其中的这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其构思应该是受到高启的梅花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启发吧。

高启对梅花的爱是单纯而真挚的,梅花是他心心相印的挚友,也是他生死相恋的爱人。

当诗人吟咏赋诗时,梅花就仿佛能听懂他的话一般。

在他笔下,梅花甚至能够与诗人说话,倾诉思念之情。


我们今天聊高启(1336-1374),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他与刘伯温、宋濂齐名,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读到他的咏梅诗后,亲笔录下了全诗,而且还特意加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可谓是隔代知音。

高启,生长在元末明初的乱世,虽出身富族,却父母早亡。

他从小酷爱读书,熟读历史,博览群书,精通诗文,文采斐然,且有独到见解,堪称当地的小天才。

正值乱世,张士诚反元起义,自立为吴王。而此时的朱元璋盘踞集庆,因四方围困,便主动写信与张士诚示好。

张士诚收到信后,不但没有与朱元璋联合,反而扣留了信使杨宪,不久又派兵攻打镇江,梁子就在此结下了。

张士诚本是盐贩子出身,机缘巧合搭上了抗元起义的顺风车,后建立“大周”。

有了他的庇佑 ,这一带凋敝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此时也正是朝中用人之际,所以到处网罗人才。

而高启也因文才过人被张士诚招致麾下,延为上宾,此时高启年仅16岁,在一大群老儒当中,那是玉树临风,鹤立鸡群。

高启为张士诚政权效力7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32岁的高启得朱元璋赏识,被召入朝,直接授予他翰林编修,此时的他早已脱离了张士诚。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又深受儒、释、道学说的影响,慢慢开始厌倦朝政。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应诏进京纂修《元史》,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一直疑惧不安。

“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

上任不久,他便觉察到京城中的政治气氛敏感而紧张,文人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获罪。

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修完元史,朱元璋爱才,他见高启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便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

但高启已看透官场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以“冒进用”为辞而恳求辞官,他被赐予内帑白金,给牒放还于乡。

朱元璋赐金放还,但也给高启埋下了杀身之祸的种子。

就在高启归隐乡野后的第四年,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

其中有个成语“龙盘虎踞”,朱元璋一想,在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你用这样的形容词,是何居心呀?

恰巧有朝臣弹劾魏观有反心,索性就一并收拾了吧,就这样魏观被诛,高启腰斩。

高启明显是被魏观连累的,但刑罚却比魏观还重,朱元璋甚至还亲自监斩。

一代奇才就此魂归,年仅39岁,他应该算是明朝死的最惨的文人了吧。

于高启而言,生命虽然短暂,却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经典,为后人所敬仰。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梅花九首》,是九首梅花诗的第一首,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梅花九首》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明 高启

赏析

《梅花九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高启创作的一组咏物诗。

千百年来,梅花以其傲霜斗雪的品格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这组梅花诗塑造了梅花的群像,每首诗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

整组诗巧用典故,把梅花人格化,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形神。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这九首诗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

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

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

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

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颔联的意思是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

雪满山中高士卧: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

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

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

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

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颈联的意思是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

漠漠:密布之貌。

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

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

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尾联的意思是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自他而始。

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

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

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

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

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

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

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