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51天,15.7直哉史鱼,君子哉蘧伯玉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51天

原文阅读: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讲解:

孔子说:“真正直啊,史鱼!国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混乱,他也像箭一样直。真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混乱,就能退缩而藏身。”

启发思考:

        史鱼和蘧伯玉都是卫国有名望的贵族大夫,孔子居卫期间与他们均有所交结,对他们也都很敬重。

        根据史书记载,史鱼为人正直无私,敢于仗义执言,即使仕途屡遭挫折,甚至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也绝不会为了个人的进退荣辱、利害得失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史鱼一生刚直如矢,死后还向卫灵公直直地射了一“箭”,就是著名的“史鱼尸谏”。

      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建议罢免弥子瑕。由于多次建议却不被采纳,临死前他告诉儿子,由于我生前不能进贤人退小人,死后不能在正堂治丧,只可以在居室殡殓。卫灵公听到这个消息后,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史鱼的处世方法和人生态度,是不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保持不变,其直如箭,所以,孔子用了一个“直”字来评价他,对其坚持正义、绝不妥协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操守流露出敬佩和赞许之意。

      蘧伯玉则为人谦和,处事沉稳,在进退出处方面显得要灵活多了,只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才会出来做官。如果国家政治混乱,他就收敛锋芒韬光养晦,回到内心明哲保身。进则出仕为官,退则“卷而怀之”,“卷”是收,“怀”是藏,这一点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相似,所以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个能收能放、知进知止的“君子”。

        综合孔子各种言论,他对于进退出处的基本态度大致如下:

      首先,孔子主张政治条件许可时应该积极出仕,有所作为。孔子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强,出仕态度一贯积极。他曾公开表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认为,在“邦有道”的政治环境下,应该像蘧伯玉、宁武子、南容等人一样“仕”“知”“不废”,这样不仅可以行道于天下,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反而是可耻的事情。

        其次,选择出仕时,必须对政治形势和政治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评估风险的最低限度是“免于刑戮”。孔子认为,真正智慧的处世策略应该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做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要始终把规避风险放在第一位。只有全身远耻,才能行稳致远。蘧伯玉的“卷而怀之”、宁武子的“愚不可及”以及孔子的“舍之则藏”等,都是这种政治智慧的具体体现。

        最后,生逢乱世,天下无道,可以选择暂时避世归隐,洁身自好。孔子失意于鲁后,也曾多次LL表达“乘桴浮于海”和“欲居九夷”的退隐想法。当然,这只是一种姿态,因为他是不可能真正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的“舍之则藏”,只是一种避祸远耻的权宜之计,“藏”也只是一种以退为进、以处待出的姿态而已。这是儒家明哲保身的君子标准。

        结合我们今天的现实情况,如果遇到工作单位环境乱七八糟的时候,可能有四个选择:1.同流合污。2.明哲保身。3.坚决死磕。4.辞职走人。借鉴孔子的进退之道,明哲保身或辞职走人都不失为现实明智的选择。不过,每个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坚决死磕,只要不是同流合污,也无可厚非。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51天,15.7直哉史鱼,君子哉蘧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