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2

第14讲绝句的流派·渔洋第十二法    一、绝句的风格与流派  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何谓浩如烟海,优秀诗人词人灿若群星。如果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不同诗人词人的诗词篇章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如果从创作流派方面来看,无数的诗人词人可以归进不同的诗派和词派。  刘勰在《文心雕龙》将艺术风格归并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为了便于大家欣赏诗词作品,下面介绍十二种艺术风格不同的作品特点。  1、自然:写出的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是做作之词,这可称为自然。李白曾用荷花出水作比说明自然这一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是美的,出在清水之上,天然而成,这才更美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便被南宋人葛立方称为“浑然天成”。王安石《百家夜休》中的“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写离别又不忍离别,月照洲渚,更加烘托了友情的深厚,抒情写景,所想所见,不加雕饰是很自然的。  2、平淡:与自然有相同之处,即不加雕琢;与自然又有不同之处,即语言力求朴素。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并不排斥在辞藻上下功夫;而平淡,则不尚词藻,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句都很平淡。平淡,并非平而无味,而是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陶渊明的诗“平淡有思致”,即指表面平淡而内有深意。所以说,平淡并不易达到。梅尧臣欲写平淡诗,方觉平淡不易,在《赠杜挺之》中写道:“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3、工丽:与平淡比较,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平淡不尚词藻,而工丽既讲究词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就有词藻华丽、对仗工整的特点,并且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可算得上工丽的诗句。然而,仅仅词藻华丽和对仗工整,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工丽。是否工丽,还要看意境如何。《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李白写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称为“千古丽句”,就是从意境着眼的。词中的丽句,如柳永《望海潮》中的“重湖叠巘(yǎn)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杭州西湖的风景情物,在柳永的笔下,多么华艳绮丽。  4、委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然后透露出来,此为委婉。具有委婉风格的诗词又有不同的情况。  一是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而委婉表现内心情感的。如金昌绪的《春怨》,诗的本意是表现征人之妻的怀念之情,但是,一开始却写这个夫人去打黄莺儿,经过委曲婉转,才在最后说明,黄莺儿的啼叫惊扰了她的好梦,使她“不得到辽西”,不能同出征的丈夫在辽西相会。  二是通过想象的情景而委婉表现内心情感的。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地写出,而是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到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中,一边剪着烛花,一边促膝交谈,将在巴山做客时的情景,都说给你听。委婉的透露了对妻子无限思念之意。  三是通过对比而委婉的表现内心情感的。如杜甫《秦州杂诗》第二首中的“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用渭水的东流反衬自己的西行。说渭水无情是要表达自己的悲愁,内心的情感就是通过对比而委婉表达的。清人王夫之《薑斋诗话》中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就是推崇杜诗之委婉的。  5、流畅:这种风格,是侧重音韵说的,指音节声韵流畅而又婉转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这是前面十二句,写了月夜春江的绚丽景色,音节声韵流畅而又婉转。婉转是通过四句一换韵造成的。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便很称誉《春江花月夜》的“流畅婉转”。  6、直率:这不像委婉那样,而是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相鼠》中的“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n)死”,是对处于高位的剥削者的斥责,咒他为什么不快点死。吐露真情,多么直率。  7、奔放:与直率有相同之处,但比直率有气势。要抒发的内心情感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时,便一下迸发出来,淋漓酣恣。如屈原的《离骚》,其中有不少奔放的诗句,把心中的怨愤倾出,有些简直是大声疾呼了。李白的《将进酒》,抒发的虽是怀才不遇的郁结心情,但很奔放,开头的第一个起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便是奔放的诗句,以下接着的是淋漓尽致的抒怀,有不可遏制的气势。  8、雄奇:气势很雄伟,立意又奇特。如李贺的《梦天》,假想飞上了天空,从天而望,人世间竟渺小得很,“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倒在杯子里的一汪水。如此雄奇的诗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9、雄浑:同雄奇一样,气势是雄伟的,但又有不同。雄奇的立意奇特,雄浑的含意深沉。如陆游的《迎凉有感》,先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山摩天”的诗句,描绘了北方山河的壮丽,后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诗句,表达了北方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深沉的含意和雄伟的气势,浑然一体 ,高昂而厚重。  10、沉郁:沉指深沉而不浮,郁指厚重而不薄。沉郁,在深沉厚重方面同于雄浑,但不像雄浑那样高昂,而是多顿挫。如辛弃疾的《贺新郎》,写与茂嘉十二弟分别,通过“杜鹃声住,鹧鸪声切”的气氛渲染和一连串的离别故事,不仅同情茂嘉十二弟的被逐,而且也含有自己被压抑的愤慨,联系南宋时代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就可以体味出,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离情,而且有深沉的思想在里面。词的笔法,抑扬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说:“稼轩词,自以《贺新郎》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  11、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来虽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不着边底。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写出了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深广而空荡;后两句写出了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深林中的青苔,把山的深广而空荡又作了进一步渲染。  12、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词,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于诙谐幽默之中含有深意。如辛弃疾的《沁园春》,写自己与酒杯的对话开头便是“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饶有风趣。此词不是滑稽之作,而有深意在焉,表面上诙谐幽默,实际上是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在杜甫的诗中,有不少风趣横生的细节描写,如《遭田父泥饮》中的“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写田父高声喊叫家里人给杜甫拿果栗来,杜甫想起来劝阻,被田父抓住不放,十个字便活现出田父的热情和他们之间的无拘无束的关系,真是亲切,趣味盎然。清人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转引别人的话说,“子美善谑”确实如此。  以上所举的艺术风格,是一些常见的,也是值得称道的。有一些却是不值得称道的。其表现的艺术特点是有害艺术的。比如,做作、平庸、绮靡、晦涩、险怪、轻浮等等。做作是自然的反面;平庸是平淡不成的结果;工丽的极端是绮靡;委婉的恶化是晦涩;险怪不能算奇特;轻浮同深沉相反。诸如此类的不值得称道的风格特点,为相当多的诗词所具有,像绮靡之诗,曾在南朝盛行,李白在《古风》第一首批评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虽不足珍,却要我们在写作时,引以为鉴。二、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由于古代诗词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大家对古代诗词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赏析历来是广大学员学习的一道难题。赏析古典诗词,要注重平时积累,从章法和意境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诗词章法结构入手,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我们共同来赏析一下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巧逢。白在宴席上以诗相赠,刘便写此诗酬答。首联接过白诗的话题,着重述说自己在特殊环境的特殊感受;颔联借典说明自己被贬的时间之长和人事的沧桑;颈联针对赠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却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尾联收合全篇点明酬答的题意。这首虽是即席之作,然起承转合章法流畅,诗情起伏跌宕,沉抑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2、从诗词意象入手,悟出意境和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灵魂,诗情是诗的内涵。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特定的意象构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3、从标题入手,体会诗词的情感。  标题是窥探诗境的窗口,是读者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线索。它常常会揭示诗歌的题旨和情感。  诗题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要么直接描写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怀才不遇的感叹。又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题问: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它实际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征人”的理解。如果理解“征人”,去寻找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描写征人生活的细节,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很显然,“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词都是一些边塞的地名,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诗歌描写了战士年年与“马策”“刀环”为伴,守卫边关的戍边生活。第二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诗没有一个与“怨”有关的词语,也没有很明显的“怨”情的抒发。但是题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写“征人之怨”的。所以我们还得从题目出发,到字里行间去寻找“怨”的痕迹,体会“怨”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生活。“岁岁”、“朝朝”句就有怨戍守边关时间之长,征调之频繁,战争之艰辛的意思。后两句写景色,写征人埋骨沙场之景,写边塞景物亘古不变,以无限雄浑的自然来反衬有限的人生,衬托出战士的悲惨遭遇。后两句的“白雪”和“青冢”、“黄河”和“黑山”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凄怆之感,而且在境界上显得沉郁悲凉。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实际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怆。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情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4、从修辞方法入手 ,赏析多姿多彩的创作技巧。  我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表达方法可谓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必然会提高我的鉴赏能力。  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修辞方式,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秦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渲染烘托,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要注意到诗歌中运用的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古代诗词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靠个人学识水平的修养。平时只要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作品,还要多掌握一些赏析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诗词作品了。三、渔洋第十二法1、主要内容:此法于诗中必要有对偶,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灞桥寄内二首之一王士祯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注释: 我们在学渔洋十二法之三时读过《灞桥寄内二首之二》。这首也是王士祯寄给妻子的诗。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两首诗写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据作者《张宜人行述》:“予奉使入蜀时,两丧爱子,宜人病骨支床。初秋朔日出都,宜人强起门内送予,反袂拭面,意若永诀者。予途中寄诗,次灞桥再寄诗云云,宜人见之,揽涕而已。”  长乐坡:今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长乐坡村,位于西安市城东的长乐东路上。 隋文帝杨坚曾在路北侧建长乐宫,并于长乐东路南侧(今华山厂北),建望春亭,亲自命名浐河岸坡名长乐坡(今长乐坡村)。 少陵原:少陵原又作少陵塬,是西安市城区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位于浐河、潏河之间,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杜曲镇、大兆乡之间,汉代称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死后葬在杜陵南,陵墓较小,被称为小陵,因为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沾巾: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句,表达思妻之情。 渡水人:渡过霸水之人。指离别之人。译文: 长乐坡前细雨飘洒像烟尘,少陵原上我的离泪沾汗巾。灞桥两岸垂挂的千枝柳条,送尽了灞水上东往西去人。先看全诗脉络:全诗以“雨”、“泪”、“柳”、“人”四个物象为主线,用“似”、“沾”、“送”、“渡”四个动词,加上形容词“尽”,点出内心所想。再看句法特点:1、起句对仗:起承两句用对偶手法,“长乐坡”对“少陵原”,地名对地名;“前”对“上”,方位对方位;“雨”对“泪”,名词对名词;“似”对“沾”,动词对动词;“尘”对“巾”,名词对名词。虽然不工,却也对得巧妙。 转句则用灞桥柳这个送别之物,带出合句“送人”,这正是“泪沾巾”的缘故,是因为离愁。再由合句做出总结。这就是渔洋十二法最后一法的精髓。 我们都知道,绝句并不要求对仗。在绝句中运用对仗,能使绝句句式增加对称美,突出强调,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据有人统计,历代七绝首二句对仗不如五绝首二句对仗的数量多。而这首诗,一二句用对偶手法,首句入韵,尾字平声,打破了对仗上句尾仄,下句尾平的一般要求。但这并非王士祯所创。唐诗、宋诗也有不少这样的手法所作的诗。明清两代至今,也有不少批评王士祯此诗的声音,认为一二句14字,用8个字 “长乐坡前”和“少陵原上” 写灞桥附近之景,又在第三句重提灞桥,是浪费篇幅。更有甚者,直言此联空洞无物。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两句的后三并非空洞无物,仅用6个字,把前面浪费的篇幅救回来,可见功力。“雨似尘”,“尘”,应指密。是为下句的“泪”作烘托。密集的雨中独自一人,雨泪交织,更添离愁。“泪沾巾”,是以行为借代心情。而全句最出彩的是合句“送尽东西渡水人”。在秋雨绵绵中,自己如灞桥柳一样送尽告别的人,想起离别的妻子,又怎能不令人销魂? 这与《灞桥寄内二首之二》的“西来无处不魂销”“秋雨秋风过灞桥”是相呼应的。 2、章法特点:此诗是二段式,前两句对仗为一段,后两句为一段。但与王士祯其他诗的起承转合不一样的是,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为:景起(雨似尘);事承(泪沾巾);景转(桥、柳);事结(送、渡人)。徐晋如教授总结为: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茅山进香曲四首(之一)》【清】王士祯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注释】; 茅山,位于江苏省金坛市与句容市(位于镇江西南部)交界处,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来,茅山一直被列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进香:到寺庙拜神。 茱萸湾:位于扬州市区东北5公里。因汉朝此地遍植茱萸树祛邪造福而得名。又因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之二》“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远。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而扬名。此地应为王士祯任扬州推官时的住处。 复:连接之意。白沙江:应为江名。暂无资料佐证这是哪里的江。赤山湖:在今江苏省句容县西南三十里赛神:是神祗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译文】: 我家住在茱萸湾湾接湾,每年的三月都要上茅山。先要到白沙江边去吹笛,再到赤山湖上拜神而还。【手法】:这首诗起承两句交代此行的时间、起点和目的地:自家住处在茱萸湾,离茅山很近,所以每年三月都要去茅山烧香。 转句则转到到茅山的具体活动,与合句对仗:“白沙江边”对“赤山湖上”,地名相对;“吹笛”对“赛神”,人的活动相对;“去”对“还”,动词相对。与前面《灞桥寄内二首之一》不同的是,这首诗的章法是全述事句,没有景句。 从我们前面所引的王士祯的七绝,说明,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并无定法。所以,我们写绝句,不必依循四句各句分别承担起承转合的任务这一死规矩。王士祯用此法的七绝还有:1、首联对仗:棹歌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碛,qì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新滩二首之一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2、尾联对仗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德云庵晓起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 博望城持节西穷万里源,至今黄鹄怨乌孙。空闻宝马归天厩,不见征人入玉门。 3、句内自对:叶欣离宫秋晓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一片败荷千点叶”,“一片”对“千点”。 襄阳口号岂有酖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销沉可奈何。“残碑堕泪回文锦”,“残碑”对“回文”。  到此,渔洋十二法已学习完毕。现在我们把徐晋如教授归纳的渔洋十二法综合如下,其中一些仅有细微差别。 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法五: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法七: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法十二: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本讲提纲:一、绝句的风格与流派二、诗词赏析三、渔洋第十二法  本讲作业:运用渔洋第十二法写一首七言绝句。题目自拟。要求如下:1、首句入韵式。2、注意起承转合意象密度的合理性。3、熟练运用渔洋第十二法,注意表达意的含蓄性。4、韵部五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