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陪伴是深沉的爱

现在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可是只重成绩,不重质量。九年义务教育,成了填鸭式的魔鬼训练。大学毕业,说是说读了二十年的书,可除了教科书,我们到底读了多少本真正体验到读书之乐趣且从其中得到如何处世安身之法的书呢?

这本书作者是刘称莲,乍一看,这本书似乎是一本如何教孩子考上北大的培养手册。其实不然,看看目录就知道,本书共分六篇: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沟通。讲学习,不过一篇而已!作者所倡导的是,亲子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和持续,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有效之法。作者和她的先生,从小到北京县城发展,一个从事教育网站的编辑工作,一个后来创立了一间互联网公司。我觉得这样的职业背景使得他们的目光看得更长远,对孩子的管教也更趋向自由。他们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北大校园租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建造一种家庭氛围,让孩子爱读书,比如讲睡前故事,家里不设电视机,让她多接触自然,鼓励她养育小动物小植物,多参加体育锻炼,她的孩子非常喜欢溜冰,还通过旅行,让孩子扩展视野,同时,也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比如帮忙做家务,身体力行照顾老人,以及交际能力。而在学业方面,他们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引导,尽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上资源好的学校,平日里对孩子的课业情况及时跟进,经常和老师沟通,引导孩子喜欢老师,适时辅导,让她不偏科,又在天分较好的文学方面有所发展。这两点,都是建立在亲子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只有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才能令孩子愿意对家长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才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现状,做出正确的引导。

读完这本书,在培养孩子方面,为人父母的我为孩子所做的事情远不如别人用心。“养不教,父之过”,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肯教的父母。孩子的培养,全仰赖与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有出息,有长进,但总是以忙为借口,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太少了。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需要先学着去做那样的人。中国人“百孝为先”,你希望孩子将来怎么对待你,就要先这样去对待你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你自己就要先爱读书。也科学引导。

孩子之所以需要教导,是因为他们未经世事,还是一块质朴的玉石。我们要根据孩子每个时期的身体、心理发展去引导他们,如果我们觉得没有把握,就应该去请教有经验的人士,或者读一些教育书籍,只有适当的引导才能起效果。就拿学业来说,我们如果不去了解孩子对上课的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究竟是哪个点是他所不明白不理解,就只是一味要求他多去做大量的习题,其实这样只是增加的他的压力,消耗他的体力,而对解决问题、提高成绩毫无益处,写了一百道练习题,那道他不会的题目仍旧不会,于事无补。而且家长必须要时刻注意的是,对孩子学业的引导,千万不能伤害了他对这个科目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确保我们所有的引导,是建立在引导“兴趣”的基础上。最后,沟通渠道畅顺。有人说,一个人身有残疾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理残疾。这句话揭示出,心理问题的可怕是因为不能从外表所见。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怎么帮助孩子?怎么引导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学着做他的朋友,思想要放在跟孩子同一个水平上,才能理解他,然后才能把正确的观点拉进他的思维里。

  做父母真的很难,这恐怕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难题了。当你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执拗地去爬一个小山丘,你告诉他这危险而他非要去自己体验一番,那种不忍又不得不放手的心痛,唯有当了父母才能深切体会。我们要确保他有独立的思想,行为端正,又害怕他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走进险境而不自知。我们为他倾囊而出的贡献,只为他最终离开你的庇佑,那种心情,非文字所能形容。不是不甘,而是牵挂无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孩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陪伴是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