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忍不住买各种各样的课程却又半途而废?

前几天一个朋友找我吐槽,说她得了知识焦虑的病,报了很多课程,比如PPT、EXCEL、写作、理财、投资、英语、新媒体文案、新媒体运营等课程,但总也没有时间去学,基本都是半途而废。

这不仅没学到什么知识,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听她这样说,我瞬间明白了她的痛点,那就是报了很多课程,却没有时间和毅力去学完学会,以至于在开始和放弃的恶性循环中产生焦虑,甚至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痛点,包括曾经的我。

而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太懒或不够自律,而是因为我们期望过多。

如今的时代,不可否认,知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知识和技能改变了命运,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你产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也是非常正常的。

当然还有很多人是出于对自身的不满意,对自己不够自信,不论是性格上的过于自卑,还是工作上确实缺乏技能导致发展困难,总的来说,我们期望通过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总之,我们比以往更爱学习和努力并不是错,这是时代的进步,我们有这种知识焦虑,其实已经比很多还沉浸于煲剧逛街打游戏的人强多了。

所以,请不要因为暂时的没有方向和焦虑对自己产生怀疑。

只是我想说,当你在专业的营销下,一股脑买各种各样的课程,你是否思考过内心真正的需求?是否认真规划过一天24小时要怎么过?

毕竟还有很多人白天都要上班,只有在下班时间来学习,还有经常需要应酬、加班,属于个人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报课没有错,但一定要量力而行。


1

选择你需要的,而不是你看见的

有人吐槽说,睁开眼睛,感觉到处都是各种课,而且看起来自己都需要。

在知识付费刚兴起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刻,只要打手机微信,就看到各种课程。

那时初次接触,课程文案里的主人公逆袭的经历拨动着我的神经,似乎只要学了这些课程,我就能变得不一样。


所以那会我一股脑买了不少课程,学英语的,学PPT、EXCEL的,学投资的,也报过学写作的。

也不能说没有用,只是我我一味迷失在不断报课中,却唯独忘记了真正学习到才对自己有用,所以一度很迷茫,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后来我就开始问自己,我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工作所需,还是想发展副业?抑或是其他?

记得《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断舍离的整理无非遵循3个维度,“现在、我、高关联度”,简单来说,就是考虑是否是我自己当下需要的,是否与我自己有高关联。

我们的人生就是由生活组成的,生活尚且需要断舍离,那我们在选择课程时,是否考虑了断舍离,是否考虑了最基本的原则,这个课程是否是我目前最需要的?这个课程的质量怎么样。

据我所知,很多课程都是自己刚刚考了证,或者刚刚听了一门课程,就开课开训练营,质量可想而知。

三流的课程填鸭式的教我们知识,二流的课程教我们基本技巧,一流的课程是一个行业大佬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见解和感悟,底层逻辑分享给我们。

即使他教的知识有限,但却是我们这条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因此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以自身需求出发的学习,可以说都是耍流氓,没有需求的激发,就缺少了我们克服困难的源动力,即使现在干劲十足,但我们很容易因为学习的艰难和枯燥,而中途放弃。

2

系统学习,而不是碎片化学习

《穷查理宝典》说:“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类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现在很流行片化学习,每天上下班的地铁上,随时可以看到学习者的身影,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我们获取知识和道理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但,涉猎知识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百度百科上随时可以搜索到我们想要的知识,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当知识的存储器,而是将知识灵活运用,互相链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好学习的技能或者学科后,要先从各个渠道去了解这个技能或者学科的底层逻辑和框架。

每个行业或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结构,我们要先掌握这种知识架构,这个是不能用碎片化时间的,必须是连续的一段时间进行深度钻研。

这个方法可以是从知乎,豆瓣这种有搜索网站去获取,但在我们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之前,最好的办法还是建议我们向已经在这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优秀人员请教,或者付费咨询。


比如PPT学习,很多人以为掌握精湛的PPT技能,就是学会基本技能,报了很多小白PPT提升课,学会画线条,设计字体等等。但学完后,发现自己还是不能系统地设计几页的有良好审美的PPT.

实际上,懂得各个按钮的运用只是基本入门,真正能做出一流PPT的都是拥有良好审美和设计思维的人,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技能的掌握,当然这个也是需要的,但这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学习排版、设计等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去找一个真正的PPT大神,去进行相关的学习和钻研。然后不断进行刻练习。

当我们掌握了一项技能的底层逻辑和规划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不断的刻意练习,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提升。

3

有目标规划的学习,不要盲目学习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想学习写作。

她报了唯库的一位写作大V的写作课后,就开始根据课程上的一些写作技巧练习,她跟很多人一样,刚开始热情高涨,每天按时去听课。

1个月后,我问她学习情况时,她说她已经1周没有听课了,她说学习太难坚持了,心情好的时候多写点东西,工作不顺的时候,甚至几天都想不起来学习。

我详细问了情况后发现她最大问题是没有做目标规划,或者说是目标管理。


没有目标规划,就很容易三天打网两天晒鱼,一旦我们把自己学习的能量过多分散,就容易失去内心的精气神,而这种沮丧最容易消耗我们的能量,从而产生懈怠。

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工作。用在学习上也是一样道理。

我们不是因为学习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学习的内容,和制定学习计划。

如果你说你的目标就是学好写作,这是苍白无力的。这个目标太大了,又不可衡量。

以前读书时代时,你只要跟说你目标是提高成绩时,老师就会反问你,你想提高哪门课程的成绩,想提高到多少分,你打算怎么做。现在进入了成人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这样问问自己。

有一个目标管理的原则叫SMART原则,很多人用它做目标规划,效果显著。我们在定学习计划的时候,除了要决定学什么技能或者学科,还要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果,需要多长时间,然后需要将这个时间,分解到每月、每周、周日的计划。

并且要定时复盘,做好甘特图规划,看自己某段时间是否完成了自己既定的目标,如果没有完成,就要在下一个阶段多花点时间了,这样管理下去,我们最终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比如文芳老师就会帮助我梳理学习目标,让我一改往日的学到哪算哪的习惯,我的写作之旅才算有了质的变化。

4

输出才是真的学到

我有一个习惯,每学一个课程,或者一项技能,都会定时在学完之后对学过的内容做复盘,以文字或者语音记录或者跟他人复述讲解的形式,进行输出。

输出其实不是关键,而是通过输出这种方式,可以验证自己学得怎么样。

很多同学,学习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看就已经掌握了,但是运用的时候,发现还是磕磕碰碰。

复盘输出的过程,就是帮我们在梳理一遍学习的内容,检验自己是否能以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去复述知识点。

而且通过输出的方式,还能把学习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建立结构严密的知识框架和逻辑链接。

学课程的时候,绝对不能只光听不练,或者说等我学完了再去练习。任何知识,都是需要边学边练,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将知识点刻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能力。

只有形成逻辑和框架刻在脑子里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同学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会给自己制定一连串的目标,其中可能包括学习社区运营,写作还有理财规划、英语等等。真的太多了,问问自己,是否做好了精力管理,是否做好了目标管理,对这些课程,是想深耕还是浅尝了解即可。

我自己一般一年只学一两个技能。

我会先复盘去年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当下的需求来确定我今年要学习的课程。

比如我决定今年学习写作,我在网上找了很多课程,我发现很多课程,都只是讲了方法或者一些很浅显的内容,我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情况,我觉得写作,不仅需要自己根据掌握的技巧不断的写,还需要一个老师指导和修改,帮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给予指导性的建议。

最后我在年初报了夏文芳老师一对一的写作私教课。

现在我不仅每写一篇课程,都有老师帮我指点和修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还会根据我的情况,帮我规划我的写作变现之路,比我一个人学习琢磨省去了太多时间,隐形中加快了我提升写作能力的速度。

最后,希望我们都对付费的课程做好断舍离,只选择适合自己的,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少走弯路、少放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总是忍不住买各种各样的课程却又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