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声闹正月

        铿铿锵锵,咚咚咚咚••••••一种响亮欢快的声音从故乡的黄土地飘来,震人耳膜,撩人情怀。哦,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鼓声起。锣鼓声声,乡亲们一定用他们粗大的手抡起鼓槌,敲响这洪钟大吕般得音响,饱含激情地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故乡的新年是乡亲们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接来的。一进腊月门,大苦大累了一年的乡亲们终于能舒一口气,欢欢欣欣准备过大年。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熬“腊八粥”,到了腊月二十三,娘总会用黄面糁一锅搅团,以地耳、洋芋丝加油泼辣子做汤,特好吃。这天,全家人齐动手,连平时无暇打扫的角角落落都扫得一尘不染,爹挂上了年画,小妹贴上了窗花,娘贴上了灶神纸画,敬一炷香,跪在灶台旁,烧一沓黄裱口中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娘说,灶神辛苦一年,也要回到天上过年哩。

        晚饭后,村中后生抬出了一面牛皮大鼓,拿出铜锣铜 钹 ,鼓槌上缠裹上红绸缨子,使出浑身的劲儿敲打起来。有老年人领着锣鼓队向村外的山头走去,孩童个个抱一捆柴禾,堆在山顶。老者敬香祈祝,点燃柴堆,孩子燃放鞭炮,熊熊火光映红半边天空,年轻后生拼命擂鼓敲钹,声声鼓点响彻黄土山坳。村人皆出门观望,火光映红每个人的脸,滚雷一样的鼓声溶进每个人律动的脉管。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三,几乎天天锣鼓声不断。吃过早饭,大人小孩聚在村子中心地带,几个鼓乐把式人物组合在一起,按谱点敲打起来,“十样锦”的鼓谱欢快激越,“行香”鼓点舒缓悠扬,顿挫有致,余音袅袅。你看那擂鼓的汉子鼓槌抡得多欢,高扬起自豪的脸庞,眯着眼儿,晃头顿脚,声心完全沉浸于鼓乐声中,忘却了生活的忧烦和生命中的悲苦。有好此道的年轻后生围在旁边悉心听谱,默记鼓点。年长者过足了擂鼓瘾,年轻人你争我夺,抢着敲打。一听鼓点离谱,“鼓把式”又抢过去敲打示范。如此轮番敲打,铿铿锵锵,咚咚咚咚,自娱娱人,自得自乐,敲打者宣泄了郁积在心中的情感,旁听者听出了生命鼓声的威扬,“年”的味道也就愈加浓郁了。

        除夕之夜,乡村的锣鼓能敲打一夜。在家家守岁吃年夜饭之际,总有一帮后生抬着锣鼓满庄子游走敲打。当新年的钟声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敲响,同时擂打得更加响亮的是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故乡的人是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辞去旧岁,迎接有一个春天的到来。

        家乡人于除夕夜极尽亲情团聚和美食享受之后,新年初一一大早第一件事就是出门迎喜神了。

        尽管大年夜每人睡的不早,可新年第一天却是没人睡懒觉的,勤苦的山里人会揉揉惺忪的睡眼,跟晨曦一道起床。主妇们会把老早扞好的细长面下入锅中,舀到碗里皆黄黄的葱花,汪汪的油花,红红的辣花,一顿长长细细的“拉魂面”后,村头的锣鼓也就喧喧闹闹地响了。 

        于是,家家大小忙出动。后生牵出自家喂饱的牲畜,梳毛打扮,马耳牛角均挽一黄黄的裱花,齐会于村头鼓喧处。老人手持香裱,一脸的虔诚。一团团、一簇簇的是女人小孩,花绿绿,有说有笑。时辰已到,炮手会掮出一门门“土将军”,于村外的野地栽起来。早有庙会会长宣布此年迎接喜神的方位,擂鼓的汉子来了劲头,鼓声震天。这时,锣鼓队在前开路,浩浩荡荡的迎喜队伍紧随其后。妇女怀中的小孩笑脸甜甜,青年牵着的牲口活蹦乱跳。一路的欢笑,一路的热火。

        到了野外的迎接地点,村民们自然会齐齐跪向喜神降临的方向,象征“四季平安”的四声炮响后,各家拿的爆竹堆在一起燃放起来。村民随即点裱焚香,齐向此年喜神来临的方向叩首膜拜,虔诚祝祷,以求大吉大利。那场面,丝毫不亚于久早祈雨时的严肃与神圣。之后,青年人或打马撒欢,或逗牛抵仗,一派乐趣景象。其余人则抢拾柴禾,带回家中,以示“四季来柴(财)”。

        正月里来闹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舞彩龙、耍狮子、划旱船、踩高跷、装扮社火走村串巷、晚间还要演唱地摊子小曲儿,皆离不开锣鼓配乐助威。

        每到正月,耐不住生命寂寞的山民就会钟情于地摊子(曲子戏)这粗犷的艺术。他们昼用扮妆各式社火来渲泄对历史及人生的理解,晚则以这既兴的小唱倾吐对生命的一腔情愫。

        场子极为方便,街头巷尾,农家小院,借一灯泡,摆张桌椅,笼几盆旺旺的炭火,谢枕几包饼干或一两条香烟,一场地摊子社火就算演出了。演唱前总有舞狮子、划旱船、跑纸马等项目助兴哄场。之后,数人上场唱一两支陇东小曲儿,有锣鼓伴以梅花跑舞,煞是激越清扬,曲目常有《放风筝》、《杨燕麦》、《十月怀胎》等。接着一折折亦在庄亦谐、或古惑今的剧目就开始了。演员均为清一色的男性,年迈的“社火头”偎在主家炕头的火盆旁,边熬茶边说戏,是导演。上场的多为四,五十岁的“社火精”,也有年轻后生嗜好此艺者,整天围着“社火头”学唱不已, 出场清俊活泼,亦步亦趋。

      村人看地摊子社火的评价标准主要看谁“载旦”载的好。若有男性旦觉入场,碎步柳腰,软腕耍扇,又声似鸣莺,必招来满场喝彩,啧啧夸奖。最热闹的还数那丑角出场,滑稽怪诞的服饰脸面就令人捧腹,再加那山里洼里沟里岔里尽兴取噱,早早笑软了观者的腰身。

      漆漆寒夜,有此一乐,演者尽兴,观者意愜,连晚上梦都是甜的呢!

        最为壮观者当属正月十五闹元宵,几十家社火队云集乡街道,几十面大鼓齐齐擂响,炮声鼓声喧闹声,声声是春雷,乡村就在锣鼓声中醉意酩酊,乡亲们就在锣鼓声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大喜大乐。

      十五一过,我家乡还有“贺老爷”的习俗。这里的“老爷”是山里人对“总督神”的一种尊称。其实,这神就是《封神演义》上有名的大将军黄飞虎,其诞辰在古历正月十九日。

        到了这天,先是各路社火队云集殿庙前,上香礼毕,青年人就把“老爷”塑像抬于神轿之中,熙熙闹闹下了山头,便是各村人争抬这“老爷”。据说,哪村人能争到这“老爷”像,哪村就会更加吉祥平安,故年轻人不惜使出吃奶的气力挤来拥去,争争抢抢。又听说,这位黄将军生性好乐,如此转悠闹腾,更会佑护一方性灵的。你看那前者呼,后者拥,你丢了鞋子,他飞了帽子,刚刚拥抬到这一庄口,又被那村后生抢抬着拐了岔路。“老爷”路过谁家门口,谁家就会鸣炮迎送。如此闹腾,半日方歇,“神”尽了人意,人也有了“神”气。

      正月将尽,欢乐之余,这山村于二十三又会冒出一个“燎疳”的取乐项目。

        当淡淡的夜色刚一染黑这村落,急不可耐的孩童就跟前跟后的催促大人们抱出柴禾,做好燎疳准备。每家秸秆堆里卷进了山毛竹或鞭炮,小孩会把预先扎制精巧的“干相公”、“干媳妇”不情愿的插进柴堆,待火送上西天,以保佑孩子来年百病不生,健康成长。

        “燎疳喽 一一”性急的人家已点着了火,光焰冲天,门前野外一片亮堂,满耳是噼里啪啦炒豆似的声响。有胆大者已先燎为快,扑跳过烈焰,身后曳带粒粒火星。接着,个个跃跃欲试,竞相跳火而过,有相向扑怀的,有燎着袜子的,有临火而退的,人们的笑声也就“火火”的旺起来。这时家家门前爆竹齐鸣,焰火一片,映红了半边天。好乐的年轻人早蹦向别处去领略跳大火的刺激去了,后跳者多为童叟妇女,小小孩童也在大人们的怀抱下以燎童心,那笑声也被火光映得红红的。当狂热的火焰渐渐熄灭,放花放火又成人们争相观赏的项目。有人拿起铁锨,扬起灰烬火星,年长者还会从火花的形状判断此年何种作物将喜获丰收呢。

        山里人于此夜燎尽了一年的“臊气”后,就心请舒坦地走向二月的田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锣鼓声声闹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