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读书笔记3

第三章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

1、为什么这么多家长,被孩子从“求助资源清单”中除名呢?为什么孩子们不再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呢?为什么少有父母能成功地担任帮助孩子的角色呢?

一、接纳性语言的力量

1、当一个人能够发自真心地接纳他人,同时又能够表达自己的接纳时,他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帮助他人的能力。

2、生命中的一个简单而又美妙的矛盾命题: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完全接纳的时候,他就能破茧而出,开始思考自己希望能做出什么改变,希望如何成长,如何塑造全新的自己,使自己更加有作为。

3、多数家长从小就在这样的观念下被浇灌长大:如果你接纳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原状;因此,要想帮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更有出息的人,诀窍就是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你现在所不能接受的。这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不接纳的语言”。

4、通常,孩子会成为父母口中的那个样子。不接纳的语言还会将孩子推开。孩子不再跟父母交流,他们开始意识到,还是把心事埋在心底为妙,免得浪费口舌,把问题留给自己要舒服得多。

5、接纳性的语言会让孩子打开心扉,它使得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的感受和心事告诉父母。

6、一旦父母懂得如何通过他们的语言传递对孩子的接纳,他们就拥有了一种能制造惊人效果的利器。他们能协助孩子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他们能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他们可以使得孩子更快地从一个具有依赖性的人,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可以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人;他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自己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种种问题;他们还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力量,去建设性地处理伴随着童年和青春期的失望和成长之痛。

7、在接纳所带来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让孩子有了“被爱”的感受。因为接纳他人“如其所是”就是真爱的一种行为;相对的,被他人接纳后,才会感觉到被爱。

二、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

8、父母接纳孩子是一回事,孩子是否感觉到被接纳又是另外一回事。除非父母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的接纳,否则一切都是枉然。因此,父母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接纳,孩子才能确知父母接纳他。

9、只有极少数的父母,凭借直觉就掌握治疗性的沟通技巧,成为拥有这种天赋的人。大多数父母则不得不经历一个过程,首先忘掉破坏性沟通办法,然后再学习更具有建设性的方法。

10、这意味着他们必须首先将自己典型的沟通习惯曝光,以便看到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多么具有破坏性和非治疗性(而且无治疗作用),然后再学习一些新方法来回应孩子。

三、用非语言来表示接纳

四、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

11、当一个孩子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父母若不加以干涉、放手不管就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接纳感的非语言方式。

五、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

12、“什么也不说”也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接纳感。保持沉默——“被动倾听”——是相当有效的一种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对方感觉真正地被接纳。

13、什么也不说与什么也不做一样,都可以传达接纳的感觉,而接纳的感觉可以促成建设性的成长和转变。

六、用语言来表示接纳

12种类型的父母

1)命令、指挥、控制:告诉孩子去做某件事,给他一个命令。

2)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3)规劝、说教、布道:告诉孩子他应当怎样做。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告诉孩子怎样解决一个问题,给他建议或意见,为他提供答案或解决方案。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见闻或者你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子。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对孩子作出一个负面的评价或判断。

7)赞扬、表示赞同:供给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或判断,表示赞同。

8)归类、嘲笑、羞辱:让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

9)解释、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何做出这样的事或说出这样的话;表示已经看透了他的心理,弄清了问题的所在。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说服他摆脱不良情绪,试着让他的情绪消失,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11)调查、质问、审问:试图找出理由、动机、原因,寻求更多信息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试图让孩子回避这个问题;自己远离这个问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开玩笑的方式转移话题,把问题推到一旁。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读书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