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在东北玩泥巴”

在8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9年2月1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历经长途跋涉终于达到了陕西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提起印度,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印象都不太好:要么是摩托车杂技表演;要么是国内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更多的则是嫌弃印度各种脏乱差。特别是最后一点,这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印度的医疗水平也一定十分落后,怎么可能在二战时来到延安来对我们做医疗援助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获得国际援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于1937年11月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希望印度国大党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物资,并派有经验的战地医生来中国援助。尼赫鲁在收到该信的当日,便号召全印度将1938年1月9日作为“声援中国日”。印度国大党第五十二次会议决定向中国派遣医疗队。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携带医疗器械和药品登上英国客轮“拉吉普塔纳号”,途经科伦坡、吉隆坡、新加坡,于9月14日到达英属香港。9月17日,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9月26日,医疗队到达湖南长沙。随后又到汉口,叶剑英、凯丰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会见了医疗队的五位大夫。

1938年10月,医疗队离开汉口沿长江而上,于11月22日抵达陪都重庆。在重庆,医疗队遇到中印文化协会的谭云山教授,为表示医疗队成员热爱中国,谭云山教授应五位大夫之请,为五人取了中文名字(即在每人姓氏后面上“华”字),成为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可见当时,我们与印度可是有着深情厚谊的。

医疗队在长沙、汉口、宜昌、重庆均曾遇日军飞机轰炸,但他们在各地都坚持为伤员治疗。1939年1月22日,医疗队终于离开重庆赴延安。

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到达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受到陕甘宁边区军民欢迎。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杨家岭一间普通的窑洞会见了医疗队的五位大夫。在延安,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被分配到拐峁医院工作,卓克华、木克华被分配到张村驿卫生学校任教,不久,因年老有病,卓克华、木克华相继返印度。

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提出到前线工作,获得毛泽东同意。1939年11月4日,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自延安出发,赴抗日前线晋东南。他们抵达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部。三位印度医生在抗日第一线救治了许多的伤员,这样不计利益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也使中国军民在驱逐日寇的艰苦奋斗中保持了胜利的曙光和高昂的斗志。


周总理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

特别要提到的一个人物是柯棣华。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下紧张工作,柯棣华患上癫痫,聂荣臻曾多次劝柯棣华撤离前线,到其他地方治疗,但都被柯棣华谢绝。柯棣华说:“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英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这点病算不了什么,我一分钟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1942年12月8月,柯棣华的癫痫再度发作,抢救无效。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病逝,年仅32岁。晋察冀军区为柯棣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在挽词中说:“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成疾,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1953年春,柯棣华的灵柩从河北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迁葬至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柯棣华和白求恩一样都是不顾生死来到中国和中国人民一起参与抗战,最终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向这些国际友人的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柯棣华

在这个时候之所以撰写这样一篇文章,即使因为日子契合,也是因为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

同时我们也十分欣喜的看到了许多国际友人对我们中国进行的人道主义援助,就像当年的印度援华医疗队一样。虽然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我们的友谊一定会地久天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次,“不在东北玩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