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四)


刘禹锡年轻及第,有一份好工作,还得外力相助,一路顺水顺风。可是我们说“月满则亏”。很快地,刘禹锡的人生就从顶点坠入到深渊。他这点和苏轼很像。当时唐朝的整个官场氛围跟社会风气,应该说都坏到了极点。

王叔文在掌权之后,他联合刘禹锡、柳宗元等重要官员一起进行改革,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永贞革新”。刘禹锡是革新派的核心成员,但是这次革新的时间很短。我们的“戊戌变法”,大概是一百天。而我们的“永贞革新”,大概是一百四十多天就结束了。很快就被反对派扑灭了。所有参与这次事件的革新成员全部被贬出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叫“八司马事件”。

为什么叫“八司马事件”呢?就是因为同时被贬出去到边疆担任司马虚职,就是要把他们从朝廷的核心幕僚权力中心赶出去。他们的老大――唐顺宗,也被迫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淳,自己当太上皇去了。而他手下的这帮人全部被贬出去了。从此以后,刘禹锡就开始了他23年被贬谪的生涯。

有人会疑惑标题叫做《陋室铭》,但是说了半天,也没讲跟《陋室铭》有关的东西。接下来跟《陋室铭》就会越来越有关系。当刘禹锡在朝廷当中,身为朝廷命官,朝廷当中的肱骨之臣,他有可能居住在陋室当中吗?什么叫“陋室”就是很简陋的居所,他不可能身居陋室吧?正是因为日子过得不好,人生开始下落了,他才有可能居住到陋室当中去。

刘禹锡被贬谪的生涯有23年,跟苏轼很像。从这里贬到那里,又从那里贬到这里,总之是在祖国的边远地区不断的地游走。应该说,是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土地。

接下来在他被贬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也就是唐朝的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这年的夏天被调任到和州,担任和州刺史。这个和州差不多就是安徽的和县。这个地方是个很重要的文化场所,因为它诞生了一篇非常重要的美文。在他来到安徽和县之前,刘禹锡曾经在重庆的奉节担任刺史,应该说是巴山蜀水的凄凉之地。从巴蜀之地迁入江南之地,刘禹锡的内心当中,其实还是比较欣慰的。

他来到江南之后,感到了氛围不太对。他以前所在的那些地方官对他还是客气的。要知道,在唐朝被贬的官员,其实是很没有地位的别看他是个和州刺史,意思就是这个地方的市委书记,或者说市长。但是他是没有任何权利的。所以他到了这些地方其实都在受地方官的左右。

到了和县,他发现和县的县令对他很不友好。这是他之前好像没有遇到的。因为刘禹锡的名气很大,无论他是不是官员,就冲着他的身份,就冲着他的“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你不尊重他吗?你不想和他交流吗?可是这个河县的县令,就不想和他交流,同时对他百般刁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