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回家开个店

前几天跟大学同学吃饭聊天,他提起现在工作实在干不下去了,之前在老家买了两个店铺,就想辞职了回老家自己去开店。我想在那一时刻是他真实的想法,工作上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总有搞不定泄气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不算一个非理性的人,年薪超过50万的销售总监,偶尔也会有被生活锤的想逃避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工作失望的时候会有的想法。


“大不了回家开个店”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把这个问题想的这么理所当然,是生活在别处的想法,自己的思维里觉得开店比打工赚钱容易,还是在各类舆论信息和影视剧中得到的认知,开店是很轻而易举就能赚到钱的事情。


不管是自己被生活锤了之后想当然的思维还是其它渠道传递给你的信息,这都只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它产生不了真理也不能指导实践。


我们来打一个比方:一个有机体内部的三种属性(感受性、激动性、再生性),我们从整个外在的表现来探讨,比如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敏感或更易激动或生育能力更强,或者一个人的感受性与另一个人的感受性有所不同,某一个人对待某种刺激的行为与别人对待该种刺激的行为不同,似乎我们能找出某些规律,比如某一类人群是敏感性人群。那么这些现象能不能反映这些属性的规律。这些现象只是各自不相干的存在着,没有一种关系的统一,它们表达的是一种属性的某一个环节偶然数量上的排比,而不是对这些环节本身的理性观察。


就好比“大不了回家开个店”我们联想的只是自己想当然的开店赚钱容易,我们把这件事本身的本质拿出来探讨一下:开店,首先是调研、选取项目、选址、谈判、接盘价格、签协议...... 其次是人员招聘、培训、产品售卖、问题解决、供应方出幺蛾子要涨价怎么办、检查部门来找茬怎么搞、顾客买了以后要退货怎么解决......,最后把你个人的能力拿出来匹配开店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工作干不下去想去开店,是不是开店会比工作更难,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开店只会比工作中的问题更多更解决不了。


当然我也有朋友创业是成功的,他之前在企业里就成功的孵化了一个小型的互联网子公司,选好了方向,带着以前的团队出来创业,基本上就是复制粘贴版本,手上有初始资本和业务资源,也有一定的经验,经营该出现的问题以前也都经历了,这个创业路程走起来就顺利多了,但依旧是朝九晚十的加班拼命干,比起工作,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只会更大。


当我们摒弃一些感性的认知,从事物本质入手以后,对事物就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的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不了回家开个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