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初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

对于班级是一个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根据教育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班级理论,班级其实是按照一种社会组织的模式来进行建设的。他在 《作为一种社会体系 的班级: 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一文中 , 明确地把中小学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 , 并由此出发 , 对班级的社会化和筛选功能进行了说明。而前苏联的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等人于本世纪 20年代提出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班级集体理论”中提到,班级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 , 它是一种有 “共同价值、共同的活动目标与任务 , 并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马卡连科则把班级集体确定为: “那些组织起来的 , 拥有集体机构 , 以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他认为 , 这种集体具有高度的社会倾向性、组织性和社会主体性。日本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片岗德雄提出的班级理论。他把在课堂里进行学 习的人的群体组织称为班级 , 并规定为 “学习集体”。本小组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并提炼出了本小组的观点:班级是大部分青少年接触的第一种也是时间很长的一种群体。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相当于一个模拟小社会。班干部的选举、班级当中的“小团体”,甚至男生群体与女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同一个简单缩小版的“社会”基本无异。在这个“社会”中,担任不同角色的同学各自发挥着各自的价值——班干部,优等生,“开心果”,沉默少言者,都用他们各自的价值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班级。”差异形成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在寻找自己角色定位并发挥自己特定角色的价值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社会化,也就是开始适应这个社会,并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社会生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差异,且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另外,班级对个人社会化有较大的影响。我们认同青少年时期,人在班级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个人社会化过程这个观点。社会化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而班级是人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自然承担了很多帮助学生个人社会化的责任。12-20岁的青少年时期正是认同与混淆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环节正式同伴群体和学校。而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接触最多也最紧密的同伴群体正是学校当中的班级。因此,作为一个“社会初级群体”,班级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是班级当中个体走向社会化的基础。1.首先,一个人在班级中会有属于自己的学生角色,你是班干部或者普通学生这都是属于你的班级身份,每个人各司其职,整个班级才会井井有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意识,角色认同意识,有利于走上社会后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2班级里面学生的互动交往例如班级里面的卫生打扫之类也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懂得并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等。3.班级里面学生的社交互动是会监督学生重视道德法规的,可以传递社会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类生存必须要有一套协调关系、制约行为的社会规范, 并通过民风、民俗、时尚、习惯、道德、法律, 以及规章,这种良好的习惯在班级学生时代养成具有重大意义。4.使得学生可以接触不同个性,不同背景的同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在我个人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班级的社会化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有学者提出: 班级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履行各种职能的基本单位,班级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中,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班级已丧失了应有的功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也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就是造成了学生个性化功能的缺失,班级管理呈现管理主义倾向,关注班级的社会化功能 ,而忽视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次就是分化与选择功能的缺失,班级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 工具,它本应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为完成升学指标而不断给学生施压的场所,考试本来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手段。现在却变成了教育追求的结果。再者就是由于指导与保护功能缺失,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从源头做起,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和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班级的社会化和个人的社会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班级是初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