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这种“月相表”:一般比较高端的手表,除了三个指针之外,还有日历和“月相”。简单地说,“月相”相当于“阴历的日历表”,你能在这块表上,看到月亮从上弦月变成下弦月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手表上会有“月相”呢?我们知道,对手表最早有刚需的一群人是航海者,他们必须要知道潮汐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潮汐变化对航海者是生死攸关的事情——那么,除了要知道现在的时间是几点,现在的日期是几号以外,航海者也要知道现在是“阴历初几”。正如海明威说的,“永远受月亮影响的,一个是潮汐,一个是女性”。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其实对月亮没有太多的感知,除了正月初一、五月初五、八月十五,这些别人告诉你的日期以外,很少有人知道今天是“阴历初几”。但如果你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就自然会使用阴历。
记得作家韩少功讲过,在他隐居的地方,现代文明虽然已经传到那个地方,村里的青年们已经穿着双排扣西服,骑着摩托车了,但他们一张嘴说今天的日期,往往说的还是阴历几号——农村的时间周期是很容易用月亮来标识的,而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甚至都看不见月亮在天上。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选择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跟你所处的生存的位置有关,或者说,你的生存跟某种东西息息相关的时候,这种东西就自然成为了你的认知对象。反过来,这个东西跟你的生存没什么关系的话,你对它就是缺省和忽略的。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过是一种生存手段而已。
今天要讲的核心概念就是与“生态位”有关。
说到“生态位”,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位置——你生活在这个位置上,他生活在那个位置上……而“生态位”的本质其实是“生存的要素”。比如在一个森林里的湖泊或者河流里,会生存着很多物种。如果仅仅从物理位置看的话,它们是处在同一个位置的,但是,这些物种所依赖的生存要素其实不一样。
有一个很著名的环保故事:在缅甸的某个山区,生态学家发现一种很珍贵的树种正处于灭绝的状态,原因是:它们虽然也结果实,但这些果子掉到地上之后,没办法长出小树。
生态学家一开始以为是这种树失去了生殖能力,或者说,这个果实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了某种变异而导致没办法发芽,长出新的树苗来。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果子上,而是出在森林里的另外一种要素,这种要素的缺失导致这种树没办法再繁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缺失的这种要素是——猴子。这个树林里本来有很多猴子,因为它们长得特别萌、特别可爱,深得城里人的喜爱,当地人就把猴子捉起来拿去卖,导致森林里的猴子就没有了。而这种猴子的主要食物就是吃这种树的果子,树籽经过猴子的肠道,借助于粪便的肥力发酵,然后才能发芽。所以没有了猴子,这种珍贵的树种也就要灭绝了。当然,最后重新把这些猴子弄回来,就又长出小树来了。
所以简单的说就是:“生态位”的本质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种生存的要素;同样生活在一个位置上的不同物种要获取的要素也是不一样的;特定的要素决定了特定的生态位,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物种在本质上是生态位的表达。
我们都知道蝙蝠,它具有回声定位的能力: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超声波反弹回来,它根据反弹的时间和速度,就能准确识别前面目标物跟它之间的距离。
蝙蝠的这种特殊功能是某种生存要素决定的:在黑暗中,它不能用视觉来识别前面的障碍物和猎物,于是就进化出了“超声波”这种认知世界的能力。
再比如鳄鱼鸟(牙签鸟)和鳄鱼生活在一起,它们在物理位置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为什么会有鳄鱼鸟这个物种呢?因为鳄鱼在吃食物的时候,有大量的肉塞在牙缝里让它很难受,而鳄鱼鸟可以帮鳄鱼剔牙,它就张大着嘴巴让鳄鱼鸟剔牙——凶猛的鳄鱼不会去吃鳄鱼鸟,这样就形成了鳄鱼鸟这个特殊的物种。
犀牛鸟也是如此。在很多野生动物的照片里,只要拍到犀牛,它的背上往往站着一只鸟——犀牛鸟。犀牛身上的皮会皴裂,产生很多裂纹,在裂纹里有很多寄生虫,让犀牛非常难受,而犀牛鸟就是专门靠吃犀牛裂纹里的寄生虫为生的。
这几个例子都说明:某种能量供给的特性导致了一个生态位,然后因为有这个生态位,就可能出现一个物种。
“生态位”是特定的生存要素、能量供给,以及获取这些资源和能量的信息方式——我们把它叫做“认知”。具备了所有这些资源供给的认知,以及获取资源方式的总和,就形成了一个物种——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也决定了特定的认知。
航海者要带月相表,原因就在于月亮跟他的生存息息相关。月亮圆缺变化这种信息和知识对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毫无意义,但是对航海者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产生这种认知的原因很简单:他处在特定的生态位里。
在一个行业里浸泡久了,也会有特定的认知,是他在这个行业里的生态位决定的。不同的生态位对待周边的发展趋势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有时候也说不出道不明为什么是这样,硬要给个说法的话,那就是自己的“第六感”。
记得看《大决战:辽沈战役》这本书时,辽沈战役有一个细节:林彪在指挥这场战役的时候,发现国民党军的动向发生了某种变化,他说了一句话,“我可以肯定,蒋介石到了沈阳”。周围的人觉得很奇怪,“你怎么知道蒋介石到了沈阳呢?”当然,后来发现蒋介石果然到了沈阳。
在我们的认知框架下,不能理解别人那种认知力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有第六感”。“第六感”其实是一个“剩余概念”,或者叫“垃圾筒概念”,它的实质是由于你不知道它的生态位,以及在这种生态位里产生的某种特殊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对于这种能力,你完全不明就里,只能把它称为“第六感”。
想要占据生态位的上游就要爬更高的信息高地和更大的工作平台。话也说回来,信息高地不是说你待在大城市就行,你待在大城市里做螺丝钉一样会茫然。所以,想要改变的话,就要突破自己生活中的那个圈子,自己的生态位自然也会随着信息的高地改变而变化,自己对待事物的认知自然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如果你是个学生,就要努力学习和学霸们待一起,将来去985和高手们待一起;如果你是个员工,就要跳去人才扎堆的行业和精英们待一起,或者升到管理层,和老板们待一起。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信息高地的含义。
信息高地不是说你待在大城市就行,你待在大城市里做螺丝钉一样会茫然。信息高地就是指所有信息都对你开放了,而解锁这些信息的前提,就是你得往上走,占据生态位的上游,毕竟从下往上看,云里雾绕;从上往下看,根本没有秘密可言。
当然说这些离我们现实生活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想要够着这些令人向往的生活,就得加速自己的个人成长。当然啦,个人成长的修炼也不可能脱离环境的影响的,在一个大平台快速前行的过程中加倍修炼,潜移默化积累下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注意啦,信息高地以及大平台,这些不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所以说【个人成长】并不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这种模式太低效,早已被时代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个人成长】这句话会导致很多人以为个人成长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修炼达成的,这会走到一个极端。其实不对,在信息高速流转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想要成长、尤其是快速地成长,一定要攀爬更高的信息高地,占据生态位的上游,找到一件比你更大的事情,找到比你更大的平台、比你更快的赛道,比你更牛的团队,去解决比你个人问题更大、更难、以及更普遍的问题。这样的过程才能带来最快的个人进步,你那可望不可及的生活也会慢慢地接近现实。
去选择更高的信息高地,更快的赛道,更大的平台,与更牛的人共事,去解决个人独自无法解决的大难题。如果养成这种选择习惯,我们就会在一次次选择中变得更强,强过任何独自奋斗。
因此我鼓励大家尽可能超越个人成长的话题,转而去面对更大的问题,选择更大的问题。在解决更大问题的过程中,个人自然有更好更快的成长。到时候,个人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低效甚至徒劳的努力。
回过头来简单地梳理一下,即: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了特定的物种和认知,简称生态位决定认知,想要提高认知就要去攀爬信息高地,与牛人一起在大平台上工作来加速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