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笔记】||第37课:诚身有道

读原文: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悟原理:

这段原文是在说,在下位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便不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获得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同样不值得上级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如果不能孝顺父母,同样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如果对自己都谈不上真诚,孝顺父母更是难以做到。

要使自己更加真诚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如果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好,同样不能使自己真诚,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好呢?在这儿,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阳明先生的教诲来更好的体会。阳明先生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原来。我们不是在领导的身上去找忠诚,在朋友的身上去找信任,找仁爱,不是在父母的身上找孝道,而是回到做人的根本在心上去,除私欲成于自己的良知,这个时候我们才有了真正的对自己好,并且能够拓展到父母、朋友和领导。如何让自己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呢?

要点总结:

《中庸》向我们揭示了这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诚身,或者说成于自己的良知。我们可以拿起纸和笔,愿意将自己以前对他人的过恶坦诚直白的写在纸上,以此来直面自己的贪心和私欲。当我们愿意这么做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向真诚的自己逐渐靠近了。当我们去掉了一份自己私欲的时候,就会惊喜的发现,能够打开一扇创新的大门,与他人的关系也将能上一个台阶。

第二个层面是顺乎亲,也就是反观自己是否从起心动念上孝顺父母,比如在窝里横欺负父母,却在外人面前假装对父母好,或者忘记了父母的生日等等,原来面对自己至亲的人尚且还有如此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个层面是信乎朋友,反观自己是否值得亲朋好友的信任,比如我们是否把脏活苦活累活都推给了同事,或者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有问题,却还是把炸药包传给他人?或者是不是只把同事当做了眼前可以利用的资源?当我们这样坦诚地写下更多的对同事不好的念头,就会明白为什么在之前一直无法实质性的提高与同事、朋友们的关系,因为这样的心中有愧,会让我们失去真诚对待朋友的力量。

第四层面是获乎上,反观自己是否值得上级的托付。

比如我们会不会觉得只要老板满意就好,客户的感受与我无关,或者我只是尽力而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全力以赴,再或者问题最好不要暴露出来,我自己能搞定就行等等,看到这些念头,如果是作为上级,还愿意留下这样的下属吗?当我们在纸上一条一条的写下这些,并且坦诚直白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些所有对父母、对朋友,对领导的种种的不好的起心动念,这个时候就是在成于自己的良知了。而当我们下定决心真的去去除掉这些私欲的时候,就会发现蓝海原来就在自己眼前,自己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为父母做好,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同事朋友,原来自己还可以为他们做得更多更好。面对领导时也无需躲躲藏藏,可以为上级为组织做出诸多创新的建议。

而上面所说的所有的创新,都只在于我们的这一颗心。我们不是在父母、朋友和领导的身上去找信任,而是去去除一份自己的私欲,便能打开一扇创新的大门,发现蓝海就在眼前!

课后思悟:

明善诚身,孝父母,信朋友,然后获信于上,然后治民。

很多人习惯于学习一些社会技巧,从不在做人为善至诚上下功夫。殊不知,这些技巧在上位者看来,都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东西,他看着你在表演,你却一无所知,还沾沾自喜。这样的人是走不远的。

反倒是那些质朴笃实的人,浑身散发着光芒,若能持续进学,保持本色,走大道不变异,基本上就是栋梁之材了。

这样的人越多,组织越出色,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

这个章节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对父母的态度,我总习惯于在最亲近的人面前熟不拘礼,甚至会不经意间伤害了最亲近的人,口不择言地在亲人面前发泄自己的情绪,却不知道,最亲近的人也需要以诚相待,她们内心渴望心平气和,坦言相告,好好相待家人,才会更好地对待身边其他人!

改变对家人的态度,从慢声细语地说话开始!

人生即修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学习笔记】||第37课:诚身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