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语(28)|带着悲悯姿态,进入青春现场

图片发自App

有人讲,《红楼梦》就是一部政治斗争史,从某些方面讲,说的很对,你可以从其中的细枝末节感受到大家族内部以及家族之间权力的斗争。

有人讲,《红楼梦》也是一部家族兴衰史,从整体来看,说的也很对,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场景,让我们看到唏嘘不已。

但唯独很少人把它当成一部青少年的心路历程来看,毕竟生活在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都是十几岁的年龄,而一些影视作品中,多半会把一些人的人物设定的年龄搞错,所以会影响我们对《红楼梦》的观瞻,认为很多事情,成人来做很正常,但这群孩子做出的事,很多成人不理解。因为当你跳脱出了那个年龄段,少男少女感丢失,那段岁月就仅仅成为了回忆,成为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想,多半是少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非梦中人。

记忆中最早读《红楼梦》,是高中课本的辅导读物中对林黛玉进贾府的节选,因为是节选,所以内容有调整,读起来会变得不一样,多年后在读到整本《红楼楼》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的情况后来也遇见很多。毕竟是教科书参考书,肯定与原著有不一样的地方,而第一次第二次读红楼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大学,当时那颗不安分的心哪,哪里看得下这煌煌巨著,因为语言功底有限,真的会把《红楼梦》当成了文言文来看的。多年后反身回来,才发现它才是最好的白话文小说。

记忆中最早的一本属于我的《红楼梦》是中华书局的那本黄色硬壳本经典装,但每次阅读也是不超过第三回,这样的循环大致进行到第四五次翻开这本书时,才把一本书的一半看完,当时内心就嘀咕,这样一本书真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吗?后来不知什么因由,就这样一点点的看了下去,一遍,两遍,当我把简体版,竖排版,脂砚斋版等前后大致四个版本的《红楼梦》都读一遍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这本书,后来又找来了蒋勋先生,白先勇先生甚至胡适先生的解读,对这部书的认识更加深刻,才会觉得当年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红楼梦》是一部作者回忆青春的书,也是祭奠自己青春的书,他把男性贬低到尘埃里,把女性抬高到云端,被人认为是较早的女性解放者,甚至在今天美国的课堂上,选读这门课的很多学生在最喜欢的一个女性选择中,不会选择弱柳扶风的林黛玉,也不会选择肤若凝脂的薛宝钗,而是选择雷厉风行的王熙凤,因为用美国的价值观来看, 王熙凤是一个纯粹的现代女性。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对红楼梦中人不同的界定,而神奇的地方在于,每一次读,可能感觉就不一样,因为时间不一样,人生的感悟就会不同,带着不同的阅历去阅读《红楼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时间能够抹掉的,从来都不是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深情。

近些天,我的初中同学群里转发了一个消息,说我们当年的初中要建立一个校史馆,希望曾经的校友们能够为校友呈现一段回忆,以各种形式:把当年的毕业照片发回去,或者把当年授课老师的名字写出来,或者把当年的老‍教室的照片呈现出来,或者是把宿舍照片呈现出来。在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的2003年前后,拍照是极其奢侈的一件事,而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到镇上的照相馆去完成,所以更不必提什么照片了。唯一留下来的一张照片,是初中毕业时的一张照片,而每个人看着照片,都能够叫上名字的。十年后的一天,也就是2013年前后,我在县里的火车站等车,看到了当年的物理考试,一个记忆中很凶的老师,见面后反而是那样的亲切,想象那时候的自己,正是和《红楼梦》中的少男少女一样的年纪,只可惜那时候不知红楼梦,也没有读它的时间和精力,多半的时间都耗费在学习和考试之上,以至于很多同学们在十余年后,甚至忘记了那些老师的模样。

相比之下,曹雪芹对《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刻画是那样的迷人,有人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青春回忆录,记载着他自己认为的对生命的亏欠,他认为他生命中走过的女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凡,相比之下, 他自己是污浊的,是泥做的浊物,而每一个女子都是冰清玉洁。将一个个女子刻画至真如此,可见作者内心的深情似海,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反而随着时间的洗涤而变得更加的明澈,更加真实也更加珍贵。

所以一次次的去读,就会一次次的品味到一种悲悯在其中,一种对生命,对人自身的悲悯。西方的人的觉醒,开始于十四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理性的觉醒开始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国关于人的觉醒,多数人认为是在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等人,但真正通过文学作品呈现,是在《红楼梦》中,它对人尤其是对女性有一种尊崇,但是在封建社会下,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晴雯的死,金钏的死等,都是吃人的礼教影响的结果,而这两个丫头去世的原因,与宝玉的妈妈王夫人不无关系,虽然外表是人畜无害,但是封建礼教把她塑造成一个害人的工具,当然这都是她不自知的,可在无形中带给孩子很多伤害。

她认为自己最爱宝玉,以一位母亲的名义, 但她不知,这样的爱,又是反而成了一种伤害。因为她走过了青春的那段岁月,再不会反身回来好好的去体会或者去理解内心的世界,其实是一种悲哀,一种已经没有了那段生命中最美好记忆的悲哀。

所以我把《红楼梦》当成一部青春文学书来读,去品味少年少女内心深处最美好最纯粹的情感和表达,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元春,如果她没有省亲,没有下懿旨,大观园不会是孩子们的乐园,也不会是青春的百草园。

只写内容,不想配图了,配图只配自己照的照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梦语(28)|带着悲悯姿态,进入青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