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93天

13·42 【原文】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①;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上轨道,就让正道随我的生命来实现;天下政治不上轨道,就让我的生命为正道而牺牲。没有听说牺牲正道去迎合别人的。”

【注】①殉:从。




13·43 【原文】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②,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先生门下时,似乎是属于要以礼相待的人,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仗着地位高而发问,仗着才干多而发问,仗着年纪大而发问,仗着有功劳而发问,仗着老交情而发问,都是我不愿回答的。滕更占了其中的两项。”

【注】①滕更:滕君之弟,是孟子的学生。所挟的是贵与贤。有所倚仗而发问,少了一份诚意,也不会谦虚上进。

②故:指故旧之好。




13·44 【原文】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可以停止的事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停止了。对于应该厚待的人却薄待他,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以薄待了。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很快。”




13·45 【原文】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待万物,爱惜而不施加仁德;对待百姓,施加仁德而不视为亲人。君子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以仁德施于百姓;以仁德施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13·46 【原文】孟子曰:“知(zhì)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zhì)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sī)①、小功之察②;放饭流歠(chuò)③,而问无齿决④,是之谓不知务。”

译文:

孟子说:“明智者没有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当前该做的事;仁者没有不想爱护的,但务必先爱护亲人与贤者。尧、舜的智慧不能完全知道一切事物,因为急于知道首要任务;尧、舜的仁不能普遍爱护一切的人,因为急于先爱护亲人与贤者。如果不能实行三年的丧礼,却对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面前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就叫做不知道轻重缓急。”

【注】①缌:细麻布,缌麻,也指三个月的孝服,五种丧服中最轻的一种,为远房亲属服丧时用。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时间分别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譬如:“缌”为女婿为岳父母服丧三月,“小功”为外孙为外祖父母服丧五月。

②小功:服丧五个月,用于兄弟之丧。

③放饭流歠(chuò):赵岐注:“放饭,大饭也。流歠,长歠也。……于尊者前赐饭,大饭长歠,不敬之大者。”歠,饮,啜。

④齿决:此处指用牙齿咬断干肉。赵岐注:“齿决,小过耳。” 《礼记·曲礼》:“干肉不齿决。”吃饭时,干肉不用牙齿咬断,而要用手折断。




今日学习:

1、等差之爱

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仁者爱人”,所谓“仁”就是爱人。然而儒家倡导的爱人不同于墨家所说的“兼爱”,也不同于西方《圣经》所说的“博爱”,而是一种“等差之爱”。

所谓“等差之爱”,也就是,儒家虽然强调爱人,但是在普遍之爱的基础上强调亲疏有别地爱人,对父母兄弟之爱就不同于对路人对旁人之爱,应该以血亲之爱为基础,推而广之,正是这种“等差之爱”维系了社会的伦理秩序。

2、人际交往中的“边界感”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曾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自己无条件地对别人好,但是却换不来对方同等的回报,于是对此感到很灰心。

其实,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保持相互之间的“边界感”,无论相互之间关系何等亲密,都不应该跨越彼此的界限。

儒家就强调“爱有等差”和人伦中的薄厚亲疏,人际交往中,对于他人,我们不能承担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应该抱有不应该拥有的期待,这种不应该拥有的期待和不应该承担的责任,都会成为我们人际关系的负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学习第9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