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做学问的奥秘原来是这样的原创 2018-01-02

论语

述而篇

人们都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实,谈不上知识爆炸,只能说当今社会垃圾资讯充斥每个人的生活。无知妄作比比皆是。达尔文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人很容易高估自己,喜欢对自己并不太了解的事物评头论足、穿凿附会,说得天花乱坠,甚至著书立说,当众演讲,误导大众,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来看看,孔子对待学问的态度如何呢?

《论语》述而篇 第二十八章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白话消文:

孔子说:“现在有很多人无知妄作,穿凿附会。我不是那样的。我是通过多闻多见,逻辑思维,得到正确的认知,然后隐恶扬善,选择善的跟从。透过多闻多见,把真知铭记在心,这就是我做学问的方法。”

不知而作:无知妄作,穿凿附会。

作:一是创作(比如《春秋》,是孔子创作的史书),二是述作(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是别人对《春秋》的演绎和注解;如孔子作《十翼》是对《易经》的注解。)

多闻:指多看,多听。如《论语讲要》是李炳南教授从《论语集释》六百八十多家注解中,以老人家的人生阅历和经学内涵,经过比对推敲,抉择出来,方便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学习。多闻决定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另外还可以帮助我们触类旁通,旁征博引,让我们对所学记忆更深。多闻还包括反复地闻。

择其善者:

一是要隐恶扬善。比如媒体如果能对善良美好的人和事多加报道,相信能带动风气的转变。可是对于坏人坏事详细报道,是教人做坏事,对社会风气的导向是很不好的。

二是要懂得选择好的老师、教材、团队、好的方法来学习。要做到这些,得有逻辑思维能力,原则是依法不依人。比如选择老师,不是看他的名声多大,粉丝群达到多少万,而是要看他说的道理是不是对的。就好像问路,我们都知道问懂得路的人,而不管他穿的衣服是破烂还是华美。

从之:跟从、顺从好的老师、好的典籍、好的注解、好的知见、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团队。团队中善友互相切磋琢磨,比自己孤陋寡闻的效果要好很多。

多见:一是要把所学用于实践,有真正的领悟和体验,然后才能记住。二是师徒传承,也就是要跟着懂的人学习,而且在他的教导下,实际操作、反复练习等等。

识之:铭记不忘。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他明明知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还是带着学生去周游列国。一是可以让学生透过历练有所成长。二是情境教学,等于把平日所教的学问在情境中进行运用、验证、体悟。只有这样深刻领悟的道,才能够铭记不忘。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句话包含省文和互文。原句应该是:“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而识之;多见,择其善者而从之,而识之。”

知之次也:从三方面来理解。

一是孔子是生而知之加学而知之者。圣人形而上的悟性是半天生的,但是形而下也就是技能、知识、礼乐、天文、地理、历史等等方面一定要学。所以是学而知之。

二是真知之次,指比量。真知是现量,次于真知是比量,也就是透过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符合实际的认知。如看到冒烟就知道起火,如警察透过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破案等。

三是指知的次第,求知求学的次第、产生正确认知的次第。也就是透过多闻多见然后择其善者而后从之而识之。

知之次也可以有这样三层意思,这就是少文摄多义。

学而思

结语

圣人告诉我们,做学问,除了不要无知妄作,更要多闻多见,择其善者而从之而识之。

我们可以学习并把这种方法用于学习经典智慧,或者在职场、在生活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充实、提升自己的能力,相信会有很好的成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圣人做学问的奥秘原来是这样的原创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