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朱元璋》我学到了什么?

1、为什么马皇后要去青田请刘伯温?见到刘伯温后,他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从十一集最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乞降的策略,这种策略触犯了朱元璋要做一个顶天立地君子的信念,于是他内心非常愤怒。刘伯温也了解朱元璋的性格,触犯到他底线时容易动怒,甚至杀人,所以他分开多次谏言才得以脱险。

虽然刘伯温离开了,可是刘伯温的预言却应验了。花荣在战争中的牺牲让朱元璋认识了事实的真相,他不得不考虑刘伯温策略的可行性。于是开始向朝廷和张士诚写乞降书。

这时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顶天立地,以忠义为人生准则的朱元璋这次怎么会选择乞降呢?而且不光向朝廷写乞降书,还向张士诚写乞降书?

这说明朱元璋有很强大的尊重事实的能力,他能认清局势,审时度势。而且从能量圈来看,他的兵力,资源,实力不足以跟陈友谅相抗衡,所以从各方面权衡考虑,他放下了自己对面子的执着,开始从大局观和事实出发,向韩信做出胯下之辱的举动一样,他主动做出一些退让,慢慢地储存实力,积累力量,这足以说明朱元璋战胜自我的能力很强大,在大局面前能屈能伸。

自从刘伯温离开后,少了一个心腹的朱元璋是坐立不安,要么躺在床上,要么通过运动搬运石凳子发泄内心的焦虑不安。而这一切,马皇后早已感知到了朱元璋的需求,并且放在了心上。

到花园时,向朱元璋提出了要去青田山水看风水的建议。当时朱元璋因为焦虑没有听清楚马皇后的真正用心,于是不许她离开。这时马皇后用捭阖之术埋怨他结婚以后不陪伴她,还不让她自己出去走走。并且再一次暗示他,她要去的是青田。这时朱元璋才明白马皇后的用意,原来她要亲自去请刘伯温,而且马皇后告诉朱元璋,给他撵走了一个心上人,再请回一个心上人。

这时我们要思考,马皇后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她能做好妻子的本分,感知朱元璋的需求,并且顺势而为。她通过朱元璋的行为,感知到了他内心很后悔将刘伯温赶走,但是又碍不下面子去请刘伯温回来,所以作为妻子的他,接纳丈夫爱面子的弱点,自己用行动表达对丈夫的支持,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分,于是主动提出去青田。

第二,马皇后有很强的智慧和慈悲,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朱元璋,更是为了尊重刘伯温的才华,了解刘伯温忧国忧民的人生志向,清晰地为义军谋发展,求稳定安民。所以,马皇后到了青田见到刘伯温时,尽管什么话也没有说,刘伯温都同意明天马上回去。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马皇后知道刘伯温是文化人,有傲气,比较看中诚意和尊重。马皇后能经过跋山涉水不畏艰难险阻来找他就足以说明了她的诚意,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因为行动比语言更加有说服力。.

而马皇后对刘伯温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邀请他回去做谋士,还体现在对他青田美景的尊重。当刘伯温提出第二天回去时,马皇后提出再欣赏一下青田美景,这句话说到刘伯温心坎里去了,因为他以他的这片土地为豪,而马皇后居然有这种要求,说明真的把他放在心上的,于是第二天带他去看了美丽的日出。

在欣赏美景时,刘伯温说出了很多豪迈气概的话,这时马皇后用请求的语气向刘伯温推心置腹地说:朱元璋表面刚烈,内心脆弱,又好面子,希望刘伯温回头见到他时能给他面子。

刘伯温是个明白人,马皇后对他的尊重让他很清晰地知道了自己接下来该如何与朱元璋相处,于是有了后面的主动向朱元璋道歉请罪的画面。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马皇后的智慧和慈悲,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刘伯温请回来,而且说了文人的性格特点,脆弱,还会向朱元璋道歉,提醒朱元璋,刘伯温需要的是尊重,你需要尊重她。马皇后以德服人,用无条件地行动表达了对朱元璋,刘伯温和义军的支持。

刘伯温再次回到礼贤馆时,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向李善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伺一主,要同心同德,主动表明了自己的优缺点,表达了他们各自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维护好自己的界限,这样才能过得轻松,活得愉快。

这种主动尊重和捍卫李善长地位,自己主动摆正位置的行为让李善长开始放下嫉妒心,不把刘伯温当作威胁自己地位的人。

刘伯温向朱元璋道歉时,朱元璋向他表达了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向元军讫降,还向张士诚提出了讫降。

刘伯温现在已经开始摸透朱元璋的性格,于是开始认可他的行为,而且透过朱元璋的行为表情,他觉察出了朱元璋的高深莫测,这一次他看破不点破,还说刘邦的故事安慰他,给他信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刘伯温内心在发生变化,开始给朱元璋面子,而且顺应朱元璋个性灵机应变了。

同时也展现出了朱元璋的变化,他不再执着于非黑即白的忠义观了,内心开始在黑白之间找一个灰色地带,去平衡自己的内心和利益关系,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没有固定标准,不停地变来变去。

这让我想到了一种人生状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再执着于一个单一的人生剧本,会随着剧情的演变而演变,这就需要人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打破框架的人生态度。

2、从陈友谅称帝的过程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道德经》中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点,那么从陈友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刚开始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友谅和儿子在城楼上惊叹说:多少英雄豪杰呀,折戟沉沙,埋没在这浩瀚的江河里。这时他的儿子说,而如今父王君临长江,问鼎中原,百万雄师,取天下如探囊取物。

这说明了什么?他儿子内心自负,自傲,浮躁不安。这种风气不光出现在他儿子身上,而且出现在他整个部队中,比如老夫将金榻献给他,让他光复大汗,顺应天意,其他重将让他称帝。

刚开始陈友谅还比较矜持,说他是个明白人,不会坐在这个火炉上烤,又说自己何德何能一些冠冕堂皇之话。

知父莫如子,儿子知道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不想那么轻率,于是大家将他抬上去时,陈友谅脸上的表情是喜悦和享受的,这说明他内心渴望的。

这一点说明了什么点呢?宠辱若惊,对自己认知不清晰,很容易被别人的甜言蜜语绑架,被人推上火炉还不自知。

现在回忆我过去的职场生活,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赞扬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于是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也经常因为别人的批评而防御,产生规避反应,受害者心态,以为别人要控制我,排斥他人的任何建议。

现在看来,别人的赞扬只是客气话,别人的批评有时候是真的为了我好,希望我能成为进步,而我却非常偏执,分不清虚妄和现实,所以在这个梦境中活了好多年还不自知。

现在想想真是惭愧,以前的我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幻想和现实,只知道提要求,顾忌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却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对方要什么,所以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以前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想,是自我中心阻断了想要帮助自己的贵人。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能战胜自己人性的弱点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我开始面对宠辱若惊,接纳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做事时不再一开始就向人提要求了,更多地将注意力和能量放在做好事情本身,一步一步地从深度和广度精进,慢慢将目光从自我为中心,慢慢扩散到同事的和睦相处,同学之间的互动,学堂整个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了,不断感知他们的需求,并通过无条件的行动表达对他们的支持,改变以前的狭隘观念后,发现自己每天需要成长的点和精进的点都有好多好多。

而我态度的改变也被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他们反而对我更加友善,也更加愿意帮助我了,还会主动关心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是修行,修行从认清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分开始。

所以,从陈友谅的故事中,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客观地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量圈,找准定位,踏实积累,慢慢,显现自己的实力,不要着急显摆,宠辱若惊,毕竟枪打出头鸟,容易出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过《朱元璋》我学到了什么?)